像顾舟、陶行简、魏渠这些相熟之人,除了真题,还送了一套国子监出版的策论集。
到了傍晚,大家都散得差不多了。
沈大姑带着村民一块收拾碗筷,赵三斤跟在沈七刀身边,沈七刀怎么说他就怎么做,执行力很强。
这种相处模式,一点也不像翁婿,反倒像在带兵。
沈淮找到沈杏,“你们平时也这样?”
沈杏看了两人一眼,点点头,“一直这样,爷爷指哪他就打哪,很少问为什么。”
“这样挺好的!”
说罢,沈淮朝沈七刀走去。
“爷爷!”
沈七刀回头,“陶秀才他们都回去了?”
“回去了,等二姐大婚他们再过来。”沈淮想过去搭把手,赵三斤连忙推拒,“不用不用,我来就行。”
沈七刀笑道,“没事,有三郎搭把手,你也轻松一点。”
赵三斤受宠若惊,“状元郎是读书人,不适合干粗活,我来就行。”
赵三斤很紧张,生怕沈淮动手了,沈家人觉得他没用,一点事情都干不好。
说完话,他就快速的把东西搬到牛车上。
沈淮想帮忙都没机会。
沈淮,“……”
倒也不必这样。
装好车,赵三斤对沈七刀说,“爷爷,你们先回去休息吧,我去还就行。”
然后赶牛车走了。
待牛车走远,沈七刀乐呵道,“人还行吧?”
沈淮点点头,“人挺实在的。”
“人是挺勤快的,但是呢,嘴巴比较笨,你说话拐弯,他可能反应不过来。”沈七刀笑了笑,“杏丫头说他笨,不会写也不会算,他也不生气。
然后偷偷去找你爹学。
你爹懒得教,就让他去找你铁山叔,你猜最后怎么着?”
沈淮配合道,“铁山叔没教还是什么?”
说起这个,沈七刀哈哈大笑,“你铁山叔会骟猪,他去学骟猪去了。”
沈淮扶额!
第二天,送走沈大姑一家,方启贤夫妻,沈淮带着沈杏、沈杨、沈林去了江湾村。
江湾村对岸,就是渡口集市。
今天不是集日,渡口来往的人不多,岸边停靠着几艘小船。
“我们家买了两条船,方便运货到对岸。”沈杏指着岸边的船只,“插着红旗黑字的,就是我们家的船。
今天不忙,我们可以到上游耍耍。”
沈淮看向沈杨和沈林,“你们去过上游么?”
沈林摇头,“只去过对岸,没去过上游。”
“等我一下。”沈杨丢下话,转身走向岸边的包子铺,买了几个馒头。
沈杏有点嫌弃,“他们家包子很难吃。”
沈杨吃了一口,还真不好吃,硬邦邦的,很噎人。
“失策了,还好只买了四个。”说着,分两个给沈林。
沈林不嫌弃,吃了一个。
四人坐船去上游。
这里的江水很清澈,两岸的青山一座连一座。
沿江上去,没有田,只有零散的菜地。
“二姐,这里经常发洪水么?”
“五六月雨水多,洪水漫到岸上的菜地去,好几天都行不了船。
去年比较严重,今年还好,只发了两次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