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聿点点头,“确实没机会关照你了,因为他过两天便要调去御史台了。”
御史台负责监察百官,弹劾一切不法之事。
能做御史的人,都具备较强的学识、品行和直言进谏的能力。
祝山卿探花郎出身,才华出众,且声誉不错,很符合御史台对官员的要求。
沈淮没想到的是,祝山卿去的是御史台。
想到他现在朝堂上,顶着清冷气质的弹劾某个官员或者某件事,沈淮就……
嗯,那种感觉怎么说呢?
想了半天,沈淮也不懂怎么去形容就是了。
见沈淮神色不对,裴聿轻笑出声,“你也觉得祝山卿的气质,与御史不符?”
沈淮伸出手指,“有那么一点点。”
“我当初听到消息的时候,也觉得不可思议。”裴聿嘴角漾出一抹笑意,“他的性子,你也是知道的。”
性格偏高冷,平时又独来独往,去做御史,总感觉有点不搭。
毕竟做御史的,都是口才了得,必要时还要跟人“吵”起来。
总体而言就是:言之有物,据理力争。
“只能说,人是会变的。”裴律不禁有些感慨,“在国子监之时,日日盼着能早些入朝为官,等真正踏入官场了,才知道功成未就时的日子难得。”
沈淮能理解裴聿说的。
在学校跟出来上班,完全两个世界。
而且官场更为复杂。
“祝山卿去了御史台,你呢?”沈淮问。
按照规定,有新的进士进来,上批进士的位置也会有所变动。
或晋升,或调去其他机构,或者外放地方做知州\/通知。
“我申请外放。”
沈淮愣了一下,接着又听裴律说,“留在京中固然能积攒到更多的人脉,可位置太拥挤了,不如到外面做些实事。”
一个位置不知有多少人盯着,僧多粥少,还不知道要熬到什么时候去。
裴律觉得,与其熬着,不如到地方,起码能掌控一方。
“等你进了翰林院便能理解我今日之言了。”
沈淮在裴府坐了差不多一个时辰。
除了叙旧,裴聿还跟沈淮讲了翰林院的一些事情。
比如修撰会安排到哪里,具体负责什么,相关的几个上峰,性情和行事风格是什么样的,大致讲了一些。
这一趟,沈淮收获颇多。
离开裴府时,已是下午。
看了眼清单,只剩下谢侍讲家了。
前往康平巷的路上,沈淮问谢不二,“漓泉酿可是漓州城上贡的?”
“漓泉酿是漓州城泉家进贡的,泉家除了酿得一手好酒,他们家的鲜花酿也挺出名的。”
鲜花酿也是一种酒,由各种鲜花酿制而成。
所酿的汁液为酒,花肉可制成花酪,用来泡水酸酸甜甜,还有养颜之效。
很受妇人喜爱。
沈淮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裴聿要外放的地方就是漓州城。
位置靠岭南一带,但又不属于岭南地界。
翰林院外放到地方,一般会升品级,裴聿从六品修撰升至五品同知。
若是政绩考核评优,知府调任时,他顶上的机会很大。
要是在任政绩突出的话,很快就能调回京城,而且进入重要部门的可能性也很大。
“公子,到谢侍讲府上了。”
听到谢不二提醒,沈淮才抽回游走的思绪。
整理衣襟,下车叩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