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百姓们苦难的面容,心中充满了愤怒和无奈。
良久,他才缓缓睁开眼睛,
“去,取三十副旧算盘来。”陈皓吩咐道。
李芊芊虽然有些疑惑,但还是按照陈皓的吩咐,取来了三十副旧算盘。
陈皓将算盘拆开,取出里面的珠链,用细线将珠子串成一串串的密码条,每串九颗珠子,对应《记事册》的九章要义。
他将这些密码条交给孙铁嘴,耐心细致地教他识码之法。
“孙大哥,以后每有异动,你就在义庄门口挂上不同颜色的灯笼——红为拘捕,绿为安全,黄为集会改期。”陈皓看着孙铁嘴,语重心长地说道,“记住,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能让任何人发现。”
第三日黄昏,雨后的空气带着泥土的腥气,孙铁嘴佝偻着背,拎着药篓,小心翼翼地踏进义庄。
他粗糙的手掌摩挲着腰间的酒葫芦,却罕见地没有打开。
“陈掌柜,”孙铁嘴压低声音,语气里带着压抑不住的惊恐,“县衙后院,挖了口井!里面…里面有铁笼子,关着两个人,是南岭逃出来的织娘!”
陈皓接过药篓,指尖狠狠地抠着手中的算盘珠链,咯咯作响。
他的眼神瞬间冰冷,仿佛寒冬腊月的冰碴子,能冻死个人。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压制住胸腔中翻涌的怒火。
他转身从地窖深处,捧出一个被层层油纸包裹的酒坛——“清浊辨”,这是他留着另有他用的空坛。
陈皓用小刀小心地在坛底刻下三个字——“烧粮仓”,每一个字都带着凛冽的杀意。
不多时,周阿贵之子蹑手蹑脚地溜了进来,这是一个面黄肌瘦的少年,眼神却异常的坚定。
陈皓将酒坛递给他,声音低沉而有力:“明日午时三刻,把它扔进张大户的晒谷场。”
少年接过酒坛,疑惑地问道:“陈掌柜,这是为何?咱们不是要救人吗?”
陈皓没有正面回答,只是拍了拍少年的肩膀,嘴角勾起一丝冷酷的笑意:“不是真烧,是要他们……自己吓自己。”
窗外骤雨倾盆,电闪雷鸣。
一道闪电划破夜空,刹那间照亮了义庄墙角堆满的竹片。
每一片边缘,都被削成整齐的锯齿,锋利如刀,在黑暗中闪烁着幽冷的光芒,仿佛一只只蛰伏的野兽,静待出鞘。
“陈掌柜,这…这些是?”李芊芊看着那些竹片,陈皓却没有回答,只是抬起头,看着窗外越来越大的雨势,嘴角勾起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
“时候到了……”他喃喃自语道。
午时三刻,南塘村的少年,瘦弱的身躯却蕴藏着一股决绝,他死死抱着怀中的酒坛,坛身冰冷,像一块捂不热的寒冰。
少年猫着腰,躲过几个游手好闲的泼皮,瞅准了张大户家晒谷场的空当,奋力一掷!
“砰!”
酒坛落地,摔得粉碎。
几个正在打盹的仆役被这突如其来的声响吓了一跳,睡意全无。
他们揉着惺忪的睡眼,骂骂咧咧地走上前,想要看看是谁这么大胆,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其中一个眼尖的仆役,捡起一块碎裂的坛片,只见上面赫然刻着三个血红的大字——“烧粮仓”!
“不好了!烧粮仓!”
那仆役瞬间魂飞魄散,扯着嗓子嚎叫起来,声音尖利得像是被踩了尾巴的猫。
其他几个仆役也吓得面如土色,手脚发软。
“快,快去禀报老爷!”
消息像一阵风般传到了张大户的耳朵里。
张大户正躺在摇椅上,悠闲地品着茶,听到“烧粮仓”三个字,一口茶水差点没喷出来。
他猛地从摇椅上跳起来,肥胖的身躯颤抖不已。
“什么?烧粮仓?谁要烧粮仓?!”
“小的们也不知道啊!那坛子上就写着这三个字!”
张大户脸色阴晴不定。
最近风声鹤唳,关于皓记酒坊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他心里也有些发毛。
难道,这是陈皓的报复?
“不行,不能大意!”张大户狠狠地一咬牙,心想,小心驶得万年船,何况这粮仓关系着自己一家老小的生计,绝对不能出任何差错。
“立刻通知所有家丁,持械守仓!再派人去巡夜司,让他们加派人手协防!”
命令一道道地传下去,张家大院顿时鸡飞狗跳,乱成一团。
入夜,粮仓四周灯火通明,将周围照得亮如白昼。
张家家丁手持刀枪棍棒,在粮仓周围来回巡逻,一个个如临大敌,草木皆兵。
巡夜司的人也来了,他们身穿黑色制服,手持长刀,面色冷峻,沿着粮仓外围巡逻,目光锐利地扫视着四周。
义庄地窖里,陈皓看着墙壁上摇曳的烛火,嘴角勾起一丝冷笑。
“人最怕的不是火,是看不见的火……”他喃喃自语道,眼神深邃而莫测。
亥时刚过,夜幕沉沉,仿佛一块巨大的幕布,笼罩着整个南塘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