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年代:大国崛起从工业开始 > 第542章 总负责人,不搞任命制,大家抢破头了!

第542章 总负责人,不搞任命制,大家抢破头了!(1 / 2)

钱振华甚至没敢在四九城多待哪怕一个晚上,当天就坐上了返回沈城的火车。

送走了行色匆匆的钱振华,周部长办公室里的那股子紧绷到极致的气氛,才稍稍缓和了一些。

他重新坐回到自己的位置上,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浊气,只觉得后背已经被汗水浸湿了一片。

搞定“产房”只是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步。

接下来,真正的重头戏,才刚刚拉开序幕。

他端起桌上已经凉透了的茶水,一饮而尽,然后再次拿起了那台红色的电话机。

这一次,他拨通的是一个经过多次转接的加密号码。

电话响了三声,便被接起。

“喂。”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年轻而沉稳的声音,正是白杨。

“白小子,是我。”周部长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如释重负的轻松,“给你找的‘产房’,定下来了。”

“哦?”白杨的声音听不出什么波澜,只是平静地问道:“是哪里?”

“沈飞,601所。”周部长言简意赅,语气中带着一丝得意,仿佛在等待着白杨的赞许。

在他看来,这个选择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最优解。

然而,电话那头却沉默了片刻。

这片刻的沉默,让周部长心里“咯噔”一下。

“怎么?不满意?”他忍不住问道,“601所的底子,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钱振华那个老伙计,也是个靠得住的技术大拿。把项目放在他们那,我放心。”

“不,部长,您误会了。”白杨的声音很快再次响起,“沈飞当然是最好的选择,无论是技术储备、生产经验还是保密条件,都无可挑剔。我只是……”

白杨顿了顿,似乎在组织语言。

他坐在自己那间简朴的办公室里,眉头微微地皱了起来。

这细微的动作,并非因为沈飞不合格,恰恰相反,是因为沈飞太合适了,合适到让他不得不考虑另一个同样至关重要,却又无比现实的问题——距离。

四九城到沈城,地图上的直线距离就有六百多公里。

在这个交通主要依靠火车的年代,即便是搭乘最快的直达快车,单程也需要耗费八到九个小时。

漫长的时间成本和空间距离,像一道无形的鸿沟,横亘在了研究所和生产厂之间。

而这也几乎注定了,他自己,白杨,这个第四代战斗机名义上和实际上的总设计师,无法亲临一线。

抛开他身份的保密等级和安全问题不谈,作为一个绝对不能暴露在公众视野下的核心人物,长途跋涉本身就充满了不可控的风险。

但更为关键的是,研究所这边的工作,远没有到可以高枕无忧的地步。

这次提交给周部长的,是经过无数次模拟和演算后,最终定稿的整体设计方案和核心技术数据。

它好比一栋大厦的宏伟蓝图,规定了每一根承重柱的位置和每一面墙体的厚度。

然而,大厦内部的装修、管线的铺设、电路的走向……这些同样重要,甚至更为繁琐的细节工作,依旧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新一代的航电系统架构还在进行最后的整合测试,几种备选的隐身涂料配方正在进行耐候性和吸波效果的对比实验。

还有那套革命性的数字电传飞控系统,软件代码的编写和优化工作,每天都在产生海量的新数据。

这些子系统的研发,就像是无数条涓涓细流,最终都要汇入他这个总设计师的脑海里,由他来进行统筹、取舍和最终的整合。

他必须坐镇在这里,坐镇在整个项目的“大脑中枢”,随时准备解决那些从各个实验室里冒出来的,千奇百怪的技术难题,为远在沈飞的前线团队,提供最及时、最准确、最强大的技术支持。

他,走不开。

“我只是在考虑距离的问题。”白杨将自己的顾虑坦诚地说了出来,“六百多公里,往来不便。这意味着,我本人无法亲自过去监督样机的生产过程。”

周部长闻言,恍然大悟,随即哈哈一笑:“我当是什么事呢!你小子,还真把自己当成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了?”

“你的任务,是待在你的研究所里,把后续的技术难题给我一个个啃下来!”

“至于生产一线,你只需要派一个得力的团队过去,负责技术指导和沟通协调就行了!”

“我也是这么想的。”白杨应道,“所以,这件事还需要您这边多支持,尤其是在人员调动和后勤保障上。”

“这个你放心!”周部长把胸脯拍得“嘭嘭”响,“要人给人,要物给物!”

“只要是为了这个项目,我就是你们研究所的后勤大总管!”

“你把需要的人员名单和要求列出来,我来给你协调!保证一路绿灯,畅通无阻!”

“好,有您这句话,我就放心了。”白杨的声音里也带上了一丝笑意。

“那就这么定了,你尽快把团队人选定下来,三天后,他们就要带着全部资料,和部里派出的护送人员一起出发。”周部长最后叮嘱道。

“明白。”

结束了和周部长的通话,白杨将听筒轻轻放回电话机上。

办公室里再次恢复了安静。

他靠在椅背上,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发出“笃、笃、笃”的轻响。

去沈飞的人选……

这个问题,在他的脑海中盘旋。

这支即将派往沈飞的“先遣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他们不仅是技术的传授者,更是设计理念的解释者。

他们将代表自己,代表整个研究所,与沈飞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工程师们进行最直接的碰撞和磨合。

这个团队的负责人,更是重中之重。

这个人,必须具备几个核心素质。

首先,技术要绝对过硬。

他必须对第四代战斗机的整体设计了如指掌,对每一个子系统的技术细节都烂熟于心。

否则,到了沈飞,面对那些干了一辈子飞机制造的老江湖,技术上说不出一二三,根本镇不住场子,后续的工作也无从谈起。

其次,要有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

他要面对的,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国有工厂体系,里面人际关系盘根错节。

如何在坚持技术原则的前提下,与厂方的领导、车间的主任、班组的组长都搞好关系,顺利地推进工作,这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既不能太软弱,被人牵着鼻子走;

也不能太强硬,把合作方得罪光。

这个“度”的把握,至关重要。

最后,也是最基本的一点,这个人必须绝对可靠,忠诚度毋庸置疑。

白杨的脑海中,如同放电影一般,闪过了一个又一个熟悉的面孔。

空气动力学组的组长李天成,五十多岁,国内空气动力学领域的泰山北斗,理论功底扎实无比,但性格有些倔强,典型的老学究脾气,让他去搞人际协调,恐怕有些勉强。

结构强度组的组长李卫东,年富力强,做事雷厉风行,是个实干派,让他带队冲锋陷阵绝对没问题。

但他的知识面主要集中在结构和材料领域,对于航电和飞控这些新兴的尖端领域,了解得还不够深入。

飞控系统组的组长王辰,是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计算机天才,对数字电传系统有着近乎痴迷的理解。

可他的优点和缺点同样突出,沉浸在自己的技术世界里,不善与人打交道,让他去领导一个综合性团队,显然还太过稚嫩。

……

一个个名字被他想起,又一个个被他暂时搁置。

似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但也都有着无法忽视的短板。

白杨的手指停下了敲击。

他意识到,这个负责人的人选,不能由他一个人来乾纲独断。

这不仅仅是一个任命,更是一次机会,一次足以载入个人履历,甚至载入共和国航空工业史册的巨大机遇。

与其由自己来指定,不如……让他们自己来争取。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谁有能力,谁有担当,谁有信心能扛起这面大旗,就让他自己站出来!

想到这里,白杨心中豁然开朗。

他按下了桌上的内部通话按钮。

“林慧,你进来一下。”

“好的,所长。”

很快,办公室的门被敲响,扎着马尾辫,穿着一身干练蓝色工作服的助理林慧走了进来。

“所长,您找我?”

“嗯。”白杨点了点头,言简意赅地吩咐道:“你马上去通知,所有参与第四代战斗机项目课题组,凡是担任正、副组长职务的,半个小时后,到三楼会议室开会。”

“记住,是所有,一个都不能少,会议内容极度重要,不允许任何人请假。”

林慧的心头猛地一跳。

她立刻意识到,一定是有天大的事情要宣布。

“是!我马上去通知!”

林慧不敢有丝毫怠慢,应承下来,转身快步离去,高跟鞋敲击在水磨石地面上,发出一连串清脆而急促的声响。

……

半个小时后,三楼会议室。

长条形的会议桌两侧,已经坐满了人。

粗略看去,足有十多个,年纪从三十出头到年近花甲,几乎囊括了研究所里最精华的一批技术大脑。

他们是空气动力学、结构强度、飞行控制、航空电子、隐身材料、动力系统等各个核心课题组的一、二把手。

这些人,平日里都是各自领域的权威,是旁人眼中需要仰望的技术大咖。

此刻,他们却都正襟危坐,神情严肃,会议室里的气氛安静得有些压抑,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息。

没有人交头接耳,只有偶尔翻动笔记本的“沙沙”声。

每个人心里都在猜测,所长如此郑重地把大家召集起来,到底所为何事?

难道是项目遇到了什么难以逾越的障碍?

还是说,上面对项目的进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就在众人心思各异之时,会议室的门被推开,白杨迈步走了进来。

他依旧是那身洗得有些发白的蓝色工作服,脸上带着惯常的平静,看不出喜怒。

但他一出现,整个会议室的气场仿佛瞬间被他所掌控。

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聚焦在了他的身上,带着探寻,带着敬畏。

白杨走到位于会议桌尽头的主位上,拉开椅子坐下,目光平静地扫视了一圈在场的众人。

被他目光扫过的人,都不自觉地挺直了腰杆。

“人都到齐了。”

白杨没有多余的寒暄,开门见山。

他轻轻咳嗽了一声,清了清嗓子,整个会议室里落针可闻。

“今天召集大家来,是要宣布一个重要的决定。”

他的声音不大,但清晰地传到了每一个人的耳朵里。

“经过上级部门的最终研究和批示,我们第四代战斗机项目的样机生产任务,已经正式确定了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