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年代:大国崛起从工业开始 > 第519章 再次震惊的三位老院士!

第519章 再次震惊的三位老院士!(2 / 2)

“三位院士,因为研究所的一些技术涉及**机密,按照规定,凡是进入核心实验室进行交流学习的同志,都需要签署这份保密协议。”

白杨语气认真地解释道,“这也是为了保护我们的科研成果,希望各位能够理解。”

三位院士接过文件,仔细阅读起来。

他们都是经历过风雨的老科学家,深知科研成果保密的重要性。

协议上的条款清晰明确,无非是关于技术信息不外泄、不私自复制、不用于商业目的等常规内容。

王德忠院士率先拿起笔,在协议上龙飞凤舞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随后是李振国和孙建华院士,他们也毫不犹豫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白所长,我们理解。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这点规矩我们懂。”王德忠院士将签好的协议递还给林慧,语气严肃。

“多谢三位院士的配合。”白杨接过协议,交给林慧收好。

一切准备就绪,白杨这才亲自带着周部长和三位院士,离开了办公室,穿过研究所的走廊,径直走向了材料实验室。

一路上,三位院士的目光不停地打量着四周。

研究所的走廊干净整洁,墙壁上挂着一些科研成果的展示图,虽然是手绘的,但内容却清晰明了,展示了研究所近年来在各个领域取得的突破。

他们能感受到这里浓厚的科研氛围,以及那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很快,一行人便来到了材料实验室的门口。

厚重的防盗门被推开,一股带着金属和化学试剂味道的气息扑面而来,随之而来的是各种仪器设备低沉的嗡鸣声,以及科研人员们忙碌的身影。

实验室内部,各种精密仪器摆放得井井有条。

从高温熔炉到光谱分析仪,从万能试验机到金相显微镜,虽然有些设备看起来还略显老旧,但都被擦拭得一尘不染,显示出使用者对它们爱惜有加。

“各位请看,这里就是我们的材料实验室。”白杨指着实验室内部,向众人介绍道,“目前,我们这里正在进行一项关于新型高性能合金的研发工作。”

他的目光落在了实验室中央,那里一个科研小组正围着一台大型的真空感应熔炼炉忙碌着。

炉内的合金液在高温下翻滚着,发出耀眼的光芒,几名研究员正通过观察窗,密切关注着熔炼过程中的参数变化。

“我们正在尝试研发一种用于极端环境下的新型超强韧合金。”

白杨走到熔炉旁,拿起一份实验记录板,向三位院士介绍道,“这种合金的目标是兼顾高强度、高韧性以及优异的耐腐蚀性能,突破传统合金的性能瓶颈。”

他指了指记录板上密密麻麻的数据:“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的是第七轮成分优化,通过精确控制稀土元素和微量合金元素的配比。”

“结合特殊的凝固控制工艺,来诱导合金内部形成纳米级的析出相和晶界结构,从而实现强度与韧性的完美结合。”

王德忠院士是金属材料和冶金领域的专家,他一听“纳米级析出相”和“晶界结构控制”,以及“特殊凝固控制工艺”,眼睛顿时亮了。

这些概念,在当时的国内甚至国际上,都还处于非常前沿的探索阶段,能够将其付诸实践,并取得进展,简直是匪夷所思。

“纳米级析出相?你们已经能够精确控制到这个尺度了吗?”王德忠院士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他走到熔炉前,透过观察窗,仔细观察着合金液的翻滚,仿佛要从中看出那些微观结构的秘密。

“是的,王院士。我们通过引入高频电磁搅拌和梯度冷却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晶体的生长方向和析出相的尺寸分布。”

白杨平静地解释道,他指了指熔炉旁边的一台设备:“这台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快速凝固装置,能够实现每秒数万度的冷却速率,从而获得超细晶结构。”

“快速凝固?超细晶?”李振国院士也凑了过来。

他作为疲劳与断裂力学专家,深知材料的晶粒尺寸对疲劳寿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超细晶结构意味着更高的强度和更好的抗疲劳性能。

“你们是如何实现如此高的冷却速率的?这在国内,甚至国际上,都是一个难题啊!”孙建华院士也忍不住开口了,他作为高温合金专家,对材料的制备工艺有着深刻的理解。

白杨微微一笑,指了指熔炉底部的一个特殊装置:“这涉及到我们一项核心技术,我们称之为‘液态金属雾化冷却’。”

“通过高压惰性气体将熔融金属雾化成微米级液滴,然后在真空环境中进行快速冷却,从而实现超高冷却速率和均匀的微观结构。”

他一边说着,一边示意一名研究员将一块已经凝固成型的合金样品拿了过来。

样品在灯光下闪烁着金属特有的光泽。

“这块样品,是上一炉的试验品。”白杨拿起样品,递给王德忠院士,“它的屈服强度已经达到了1.5GPa,延伸率也保持在12%以上,同时在800摄氏度的高温环境下,依然能保持超过80%的室温强度。”

王德忠院士接过样品,用手掂了掂,又仔细观察了其表面。他的手指在粗糙的表面上摩挲着,仿佛在感受着那微观结构的力量。

1.5GPa的屈服强度!

这数据强度简直是闻所未闻的性能。

要知道,国际上最先进的航空级合金,也才刚刚触及这个门槛。

“这……这简直是奇迹!”王德忠院士喃喃自语,他的眼神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震撼,但更多的是一种近乎狂热的激动。

他看向白杨的目光,已经不仅仅是敬佩。

李振国院士和孙建华院士也凑了过来,他们看着那块看似普通的合金样品,却仿佛看到了未来航空发动机的希望。

他们深知,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航空发动机,将不再受制于材料瓶颈,将能够拥有更强的推力,更长的寿命,以及更广阔的设计空间。

“白所长,你们……你们是如何做到的?这套技术,是完全自主研发的吗?”李振国院士的声音有些颤抖,他激动地问道。

“是的,李院士。这套技术,从理论构想到设备设计,再到工艺实施,都是我们研究所独立完成的。”白杨肯定地回答道,语气中带着一丝骄傲。

三位院士的脸上,震撼、激动、狂喜等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

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泰山北斗,深知一项新材料的研发是多么的艰难和漫长,更何况是这种超越时代的突破。

他们来之前,虽然对白杨的学识有所耳闻,但亲眼看到这些成果时,心中的冲击依然是无与伦比的。

“白所长,能否详细为我们讲解一下这‘液态金属雾化冷却’技术?以及你们在纳米晶强化方面的具体进展?”王德忠院士已经迫不及待了,他看向白杨的目光,如同饥渴的旅人看到了绿洲。

白杨微微一笑:“当然可以。三位院士请随我来,我们到旁边的分析室,那里有更详细的数据和显微结构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