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势不可挡(1 / 2)

第185章势不可挡

嘉庆二年,七月初二。

汉军东西两路出兵合攻安陆府。

西路自荆门发兵,白楠亲自领军四千余人,并带重炮三十二门(缴获的清军)。

东路自汉水下游,坐船溯流而上,进兵突袭安陆府南部三县。

七月初三。

沔阳州义军还以为汉军是来打他们的,吓得匆忙遣使过来找汉军投降。

沔阳州不战而降,汉阳府全境就此光速统一。

七月初五。

汉军水师进抵兴隆镇,兴隆镇地主闻听消息,连忙率领镇中富户百姓,箪食壶浆跪迎汉军王师。

潜江县令也知道了汉军杀来,连带还有湖广总督兵败身死,两万大军全军覆没的坏消息。

潜江知县没有投降,干脆把自己锁在了衙门后院,等到县丞、主簿率领衙役撞开衙门,就看到这位县令已经上吊自尽多时,还非常腆着脸的面北自尽。

潜江县丞自动升为代理县令,本来他们是要找县令一起商议,到底是投降还是跑路

守城肯定是守不住的,一个县城才几千百姓。而湖广总督可是带了两万大军,都被汉军打败,全军覆没了,总督都战死了,他们能守得住个锤子。

现在前知县自尽,他们也不用商议了,正好把前知县的脑袋砍下来,硝制好了送去兴隆镇,作为请降的投名状。

汉军受降,他们就是弃暗投明,还是顺义献城的攻城。

汉军不受降,那就脚底抹油,带上银子赶快跑路。

七月初六。

潜江县主动请降,除了知县的脑袋以外,还外加一批筹措来的粮草作为诚意。

杨芳拿了粮草,但没有亲自接收县城,只是派了个把总官,带了一百汉兵过去驻县,自己则率领大军继续北上。

潜江县丞、主簿在内的一众大小官吏,顿时都松了口气,干起活来也愈发卖力,比之前在清廷当官还要认真。

因为在他们看来,杨芳收了他们的粮草,还派了汉军过来驻扎,等于认可了他们的献城功劳。

其实这些都是误会。

杨芳接收粮草,纯粹是为了以防万一,他带的粮草并不多,能有储备当然最好。而且即便是收的这些粮草,他也已经打了电报去报备,又让军中文书官做了明确的记录档案。

虽然现在的潜江县是新投降的,但提供的粮草还是潜江县的,这些都得算清楚了。

而派兵驻县,这也属于军队的职责,也是在官员还没到位前,做出的必要安排。

杨芳作为军中武将,可没有权力去擅专地方降官的安排,汉军内部的军队、民政系统都分的很明确。除非有聂宇的命令下达,让潜江县作为军镇前线,暂时归于军事管制,否则杨芳没有权力直接节制县城。

就算是划入了军管,汉军武将也只能节制,不能直接控制,也不能任免官员,地方文官还是要有的,地方文官的任免也是归于汉军中枢文官系统来决定。

也就是说,对这些投降的地方官如何安排处置,还得等接任者到了再说。

届时怎么审理,能不能将功折罪,都得看这帮家伙身上到底犯了多少罪恶

七月初七。

今天是七夕节,也是古代版的情人节,但实际上到了嘉庆年间,七夕节就已经日渐衰微。

为什么呢

当然是因为穷了,都已经穷到爆发白莲教大起义了,活命都活不了了。

谁还没事干,去过七夕节啊

三汉河(天门河)沿岸的天门县,天门县令倒是洒脱,没有学潜江县令一样的自杀殉城,而是干脆带着官印和城中大小官吏,对汉军主动请降内附。

汉军不费吹灰之力,入安陆府仅三日,便一连下两县。

七月初九。

汉军一路北上,已经再无阻碍,准备进兵合围安陆府城了。

天门县以北的京山县,这里距离汉水比较远,杨芳也不想浪费时间去攻打,直接分了二百汉兵。接收天门县的同时,顺便带上投降的天门县令,一块跟着去劝降京山县。

……

安陆府。

知府胡齐仑趴在城头上,满脸错愕看着外面围城的上万汉军,以及江面上巡弋的汉军水师战船。

差不多就在一天前,汉水江面上出现大批战船南来,城墙上的清兵以为是总督的船回来了,正要去通知开城门迎接。

“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