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维州情况(1 / 2)

“什么情况,怎么说打就打起来了?”李平安问道。

这跟他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是严重不符的。

两国鏖战,对于任何一方来说,都是大事。

双方对峙一年半载,才开打很常见。

因为没有互联网,没有铁路,人员和物资的调配,都也需要时间。

所以李平安压根没法理解这么快,就开始双方互殴。

“三日前,吐蕃大军绕过松州大营,偷袭剑南,剑南道行军大总管行辕,一致认为不能坐以待毙,便派遣老将,苏定海布局埋伏,想要击破吐蕃主力,可是没想到消息泄露,不仅没有伏击成功,还自己造成了一定损失。”寇相说道,“吐蕃这一次负责指挥的将领,叫做索朗旺堆,乃是吐蕃的草根将领,战功卓著,识破了苏定海的计谋之后,不仅突破了埋伏,还奇袭了粮道,同时还与一支不知道从哪儿流窜过来的联军联合起来,将苏定海围困起来。”

“提前知道了消息,去准备伏击人家,没有伏击成功,还丢了粮道,然后还被包围了?”

这仗打得有点太糊涂,以至于李平安也不知道怎么说。

“从行辕送来的情报来看,吐蕃人的战斗力极强,他们似乎配备了一种迷幻药,可以让人不畏疼痛,即便是用刀砍掉了胳膊,士兵也能横冲猛进,苏定海一支三千人的精锐队伍,硬生生的就被冲散了。”

寇相很是认真的说道,“苏定海也是我手下的老人了,可不是什么酒囊饭袋,当年在花马池连战十二场,杀得草原部落魂飞魄散,从此不敢对盐厂有任何的觊觎。而此次我给他配备的士兵,也极其的优秀,其中不乏西北的老兵和河东精锐。”

“所以,老夫也很难想象,他在占据了先机,占据有利地形,人数也占有的情况下,为什么会败。”

“我觉得情报中显示的那种迷幻药,可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我方军中,也可能存在细作,让士兵身体素质下滑。还有便是吐蕃各部一直征战,能够存活到现在的士兵,都是悍勇之辈,失去先机,也不是不能理解。”李平安耐着性子分析了一番之后,问道,“对了,苏定海现在具体情况如何?还能坚持吗?”

“不是很好,咱们与吐蕃对战的精锐部队,分别为松州大营和维州大营,其中松州大营虽然经营多年,战斗力彪悍,但是论重要性,远远不及维州大营,因为维州地处西北河谷地带,为川北交通要道,乃是西川重镇。”

“维州大营的存在,不仅可以阻挠吐蕃人进入剑南,同时也可以震慑羌戎部落。咱们与吐蕃的数次大战,也是在此地展开,早些年还曾经数次丢失过维州,被吐蕃取名为无忧城,吐蕃以维州为跳板,染指河西、陇右,一直到了韦皋将军主持大局,才重新夺回此地,更无忧城名复为维州。”

“这一次,与吐蕃人鏖战,苏定海带的俱是维州大营的精锐,在损失惨重之下,他们驻守岿巍山,可代价过于惨重,导致维州城也在地方的剑锋之下。”

寇相说道,“不过好消息是,维州城经过韦皋将军的修缮,城池坚固,物资充盈,就算是敌人打上三年五载也未必能拿的下来。只是苏定海这厮怕是坚持不了,他准备埋伏敌人,携带的物资肯定不多。”

“吐蕃这一次带了多少人?”李平安问道。

“请报上显示说,有大兵四万,其中吐蕃兵两万,川西诸羌两万,他们其中一万五千人用来围困苏定海,一万五千剑指维州城,剩下的人马,在掠夺周边儿的汉人百姓。”

寇相拿出舆图,忍不住愁眉不展道,“这一次,可真的是亏大了,华亭、吴山等地的老百姓,老弱被杀大半,即便是不被杀,也被断臂、砸目,以后要艰难生存,至于青壮则被掠走五万余人,其中大半带回了吐蕃,少数则分给了羌、浑各族。”

“其中,还有将近一万多百姓,不想被异族奴役,高呼无奈华夏子孙,岂能为蛮夷奴役,跳崖身亡。”

李平安闻言,盛怒握拳,但依然耐着性子,平复情绪,扭头看向战争经验比较丰富一些的崔九郎,“叔,你认为咱们现在该怎么办?”

事情发生的过于突然,李平安也有点心慌,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一下子丢失数万人口,对于维州一带来说,绝对是相当伤元气的事情。

因为维州一带,本来就是汉族和异族混居,被人家俘获的人越多,汉人在当地的话语权也就越弱。

崔九郎没有直接回应,而是看向一边儿的寇相幕府成员,“诸位,你们带来的人手之中,可有熟悉岿巍山情况的?”

“有吗?”寇相也忍不住发问。

“有,是一名当地的老兵,对维州周围的情况都非常熟悉。”一名幕府成员道。

“把他带过来。”崔九郎说道。

幕府成员颔首,很快一名四十多岁的老兵被带了过来。

老兵对于维州一带的情况,是很熟悉的。

崔九郎问什么,他都能够回答出来。

崔九郎详细地问了大概一炷香的时间,这才看向李平安,“大都督,我觉得,咱们应该先想办法营救苏定海。”

“为何这么说?”李平安问道,“咱们和岿巍山之间,隔着维州,你刚才也听到了,维州周边儿,还有大量的吐蕃人,你觉得咱们这几千人,能够冲过去吗?”

“当然不是一味的冲过去,咱们可以绕路。”

崔九郎作为一名老兵,经验很是丰富,瞬间通过跟寇相等人的沟通,给出了一个详细的作战方案,“咱们可以绕路,从这里穿插到岿巍山后面。”

“你想攻击对手的后方?”李平安思索了片刻,指着舆图说道,“如果我是吐蕃将领,肯定会派人在后方把手。对方占据地理优势,咱们硬攻,怕是损失惨重。”

“大都督,我们去这里,并不是想着直接硬攻,而是想炸断他们行进用的山路和栈道。”

崔九郎说道,“现在敌情不明,我也觉得情报之中显示的迷幻药可能极其危险,所以我想通过降低敌人的士气的方式。”

“如果山路被毁,栈道被烧,敌人的内心就会忌惮。”

“只要他们军心动摇,咱们就可以在这个地方发起攻击。”

崔九郎在舆图上指了指,标记了作战位置。

从吐蕃到维州城的道路,非常崎岖,靠很多狭窄的山路和栈道连接。

如果大规模的破坏道路,吐蕃人想要回去,就得重新修山道和栈道。

这种事情,交给大康来做,都难如登天。

更不要说,生产力极其落后的吐蕃人。

“断其后路?”李平安和寇相的眸子都亮了。

这就是李平安不断搜集昔日老兵,并且让他们上军校的目的。

世家子的将领虽然优秀,但是却过于系统,缺乏创造性的想法,打仗有些过于墨守成规。

反而是有过大量实战经验的“泥腿子”,想象力更加丰富。

“我觉得这个法子相当不错,寇爷爷您觉得呢?”李平安看向寇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