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三国之季汉演义 > 第537章 大汉第二次科举

第537章 大汉第二次科举(2 / 2)

“那若是上邽兵马同样出城相救,又当如何?”

杜预笑道:

“那不正好遂了咱们的意,直接趁机夺取上邽。”

听到杜预如此信心满满,马隆松了一口气。

但只有杜预心中明白,即便真如马隆所说,自己也未必能夺了上邽。

即便真的夺了上邽,没有钟会那一路兵马的牵制,自己也绝难扩大战果。

现在只能祈祷自己的预感是错误的,钟会那一路并没有出事。

将这些纷杂的念头甩出脑海,杜预吩咐道:

“你派人带一支兵马,严密的盯着木门道来敌动向。”

“我估计短则一两天,长则三五天,蜀贼必会发起进攻。”

马隆领命而去。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的时候,汉军军营中便响起了哨声。

士兵们开始陆续走出营帐,伙夫们早就已经把饭做好。

等到士兵们吃罢饭整队完毕,天色已经微亮。

如今姜维手中的这支兵马,除了从益州和汉中带出来的老兵之外。

还有一部分就是此前在三郡招募的那批士兵。

每每想到这里,姜维就不得不赞叹陛下的奇思妙想。

这些士兵是从民兵里面挑出来的,兵源素质极高。

在经历了兴国一战和钟会的遭遇战后,以极快的速度蜕变成为老兵。

这种成长速度简直闻所未闻。

很快,一支支兵马就在鼓点的催促下走出军营,朝着战场进发。

而另一边,提前派出哨骑的杜预在侦查到姜维大军的动向后,也已经做好了御敌的准备。

看着敌军阵前飘扬的“姜”字旗。

杜预心中的不安愈发的浓郁,长出一口气,杜预重新打起精神开始调兵遣将。

战斗很快打响,在互相的一番试探后。

作为顶级战将的二人谁都没能从对方手里讨得了好处。

夜幕降临,二人各自退兵。

虽然姜维和杜预都没吃亏,但因为二人此时的心境大不一样。

姜维要比杜预的心情轻松的多。

多少年了,姜维还是第一次在面临如此大战的时候,能有这么轻松的心情。

与此同时,上邽城中的姜筠对于城下的战局看的一清二楚。

双方在战场上来回厮杀,很是让姜筠窥得几次战机。

觉得自己只要出击,必能帮助姜维取得战果。

但最终姜筠什么都没做,因为感觉是一回事,实战是另一回事。

被杜预围困城中这么多天,姜筠也知道自己的本领不及杜预太多。

姜筠相信城下的杜预对自己定有防备。

只要自己敢出城,就会遭到敌人的迎头痛击,甚至连上邽城都有可能丢失。

不动就是对姜维的最大助力,更何况姜筠刚刚收到刘谌的旨意。

除非有明确的命令让他出击,否则决不允许他踏出上邽城一步,违者按军法处置。

战争一旦开始,就必须要分出一个胜负。

接下来的时间里,杜预和姜维就以上邽城下为棋盘,手中兵力为旗子。

不停的进行攻防战。

期间互有胜负,但都没有伤筋动骨。

两个人都在等一个机会,一个能将对方一击毙命的机会。

同一时间的成都,大汉第二次科举考试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

有了第一次科举的成功先例,第二次科举的参加人数明显有所增加。

而且增加的这一部分,多为益州的世家旁支子弟。

除了因为刘谌的强硬手段,让这些世家们不得不选择对朝廷妥协之外。

更重要的是,世家内部的资源分配,远没有刘谌给他们留出来的多。

这些旁支子弟虽然顶着一个世家子的名头,但能在家族内享受到的资源却很有限。

在没有经历官制改革的年代,还能靠着荫庇或者捐官之类的渠道在地方上做一个小吏。

可随着刘谌的官职改革,连嫡系都难以维持,哪里轮得上他们这些旁支。

但是科举的到来,让这些人找到了另一条路。

不需要家族助力,只要自己有真才实学,就可以做官。

甚至可以做到比之前有家族托举的时候更高的位置。

只是第一次科举的事后,很多人依然对朝廷怀揣着极大的不信任。

但现在,这个顾虑没有了。

因为第一次参加科举的那些人,只要高中,全都被委派到地方做官。

而且只要愿意在自己的位置上施展才华,就能够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升迁。

若是有什么特别的功劳,还会得到高升。

比如曾经发现叛乱苗头的荀悝,此时已经从漾濞县县丞,升任云南郡郡丞。

在很大程度上也激励了一些人。

荀悝的升迁就是在告诉所有人,你的功劳,朝廷是能够看得见的,而且绝对不会亏待你们。

也正是这一结果,才造就了第二次科举的火爆场面。

只不过这一次的科举与上一次又有所不同。

益州和汉中的地盘就这么大。

在没有大规模官员“退休”的前提下。

是容纳不了这么多新科举子的。

这第二次科举,从一开始就是在为陇西三郡,乃至整个雍州在做准备。

尤其是陇西四郡,天水还好说一些。

当初那些地方官员是跟着姜筠一起反正的。

并没有遭遇到多大的抵抗。

事后得到刘谌的安抚后,也安心的替大汉效命。

但陇西和南安郡,可是有大批官员死在之前的暴乱当中。

后来刘谌派人平息叛乱之后,也只能暂时用残留下来的吏员配合自己派出去的讲武堂学子进行治理。

不过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等到这次科举的结果出来,这些中举之人里的绝大部分会被委派到陇西三郡。

正式接手这些地方的治理。

科举进行的十分顺利,在刘谌已经提前定下评判标准的情况下。

大量的人才被选拔出来。

唯一可惜的就是刘谌最希望选拔出来的战后治理人才没有多少。

不过这也不怪这些学子。

哪怕是当初大汉到了成都被破的最危急的关头,益州的民生,尤其是世家都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又何来战后治理。

那些普通人家的学子就更不用说了。

好在这次参加科举的基数足够大,多少也选出来一些。

很快,这些被选拔出来的举子就从汉中乘船前往天水,面见刘谌。

等待刘谌给他们安排具体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