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那年那时的青春 > 第365章 大宝不做作业1

第365章 大宝不做作业1(1 / 2)

大宝突然就不做作业了,想尽各种办法都不做,该怎么办呢?

破解孩子“作业拖延症”:从对抗到合作的科学引导指南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不做作业”几乎是每个家长都会遭遇的“高频难题”。当家长一遍遍催促“快写作业”,孩子却磨磨蹭蹭玩橡皮、发呆,甚至直接拒绝时,焦虑、烦躁的情绪很容易爆发,最终演变成“家长怒吼、孩子哭闹”的僵局。但事实上,孩子不做作业并非单纯的“偷懒”或“不听话”,背后往往藏着他们未被察觉的需求——可能是觉得题目太难产生畏难情绪,可能是长时间学习后想放松,也可能是希望通过“拖延”获得家长的关注。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从来不是“强迫孩子服从”,而是通过建立清晰规则+正向引导,让孩子从“被动应付”转变为“主动参与”,逐步养成自主完成作业的习惯。以下将从“共情沟通”“制定计划”“正向反馈”三个核心步骤展开,结合具体场景与实操方法,帮助家长破解孩子的“作业拖延症”。

一、先“共情”再“沟通”:读懂孩子抗拒背后的真实原因

很多家长面对孩子不做作业时,第一反应是“指责”——“你怎么又不写作业?”“别人都做完了,就你磨蹭!”但这种带有批评性的语言,只会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要么沉默对抗,要么反驳“我就是不想写”,根本无法解决问题。其实,孩子的“拒绝”本质上是一种“信号”,家长要做的第一步,是放下指责,用“共情”打开孩子的心扉,让他们愿意说出不做作业的真实原因。

(一)用“共情语言”打破对抗,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

共情的核心是“先接纳情绪,再解决问题”。当孩子表现出不想写作业的态度时,家长不要急于纠正,而是先认可他们的情绪,让孩子知道“你的感受是正常的,妈妈/爸爸理解你”。比如,看到孩子趴在书桌前发呆,手里把玩着铅笔,家长可以蹲下来,轻声说:“宝贝,妈妈看到你现在对着作业发呆,是不是觉得有点累,不想马上开始写呀?”而不是直接说“别玩了,赶紧写!”。

这种“共情式开场白”能瞬间降低孩子的防备心。就像成年人工作累了不想加班时,领导一句“我知道你今天辛苦了”,远比“必须把活干完”更让人愿意配合。孩子也是如此,当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情绪被看见、被理解,才会愿意放下对抗,跟家长交流。

(二)用“开放式提问”引导孩子说出原因,避免“封闭式追问”

在孩子情绪缓和后,家长需要通过“开放式提问”,引导他们说出不做作业的具体原因。所谓“开放式提问”,是指用“为什么”“怎么了”“你觉得”等词语,让孩子有机会完整表达想法,而不是用“是不是”“对不对”这类“封闭式提问”,把孩子的回答限定在“是”或“不是”里。

比如,家长可以问:“你不想写作业,是今天在学校学的内容有点难,不会做吗?还是觉得作业太多,担心写不完呀?”或者“如果现在不想写,你能告诉妈妈,你现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吗?”通过这样的提问,家长能快速排查孩子抗拒的原因,常见的原因主要有三类:

-畏难情绪:比如数学题不会做、语文生字太难写,担心做错被批评,所以干脆不写;

-渴望放松:白天在学校已经上了一天课,回家后想先玩一会儿,缓解学习压力;

-注意力分散:书桌周围有玩具、零食,或者家里有人看电视、玩手机,无法集中精力写作业。

需要注意的是,在孩子表达时,家长要保持耐心,不要中途打断或否定。比如孩子说“作业太多了,我写不完”,家长不要立刻反驳“别人都能写完,就你觉得多”,而是说“哦,原来你觉得作业有点多,那我们一起看看,哪些作业可以先做,哪些可以后做,好不好?”只有让孩子充分表达,家长才能精准找到问题的“突破口”。

(三)根据不同原因,给出“针对性回应”,避免“一刀切”

当孩子说出不做作业的原因后,家长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给出回应,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爸爸在帮我解决问题,而不是在逼我”。

-如果是“畏难情绪”:家长可以说“没关系,不会做的题目我们可以一起看看,妈妈陪你先从简单的开始,做完一道再做下一道,慢慢就会了”;

-如果是“渴望放松”:家长可以说“妈妈知道你想玩,那我们约定好,先花20分钟写作业,写完后就可以玩15分钟积木,这样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