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收获检查一遍后,秦淦西没有再睡觉,而是继续拿出书籍观看。
听着他翻书的频率,扈孟春又支起身体看了他一会,不过不像之前一样贸然发问,而是拿起茶缸又去打水,打水回来,他实在按捺不住地问:“秦厂长,你看书的速度一直这么快吗?”
秦淦西笑着回应:“我的看书习惯和别人有些不一样。不过我看过类似的书,所以更多的是注重差异,关注这书作者与别人的不同理解。”
原理都差不多,看的类似书籍多了,他确实是在了解各个作者的侧重点、创新点。
科技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就是相关专家对同一理论在不同方向有侧重点,这一世作为理工男,他也想在某一个方面对某一个理论有所发展,甚至在某个方面有所突破。
要想突破,就要多看书,多动脑子。
深度也行,广度也行,都是创新的方向。
只是他这种读书方式,让其他人很不解,在学校图书馆遇到了这种情况,扈孟春也是如此,他显然不认可这种看书方式,问道:“秦厂长,你是什么学校毕业?”
秦淦西应道:“湖湘工学院,还没毕业。”
扈孟春噌地坐直了,“还没毕业,怎么可能当上厂长?”
孙兴华噌地从中铺坐起,头顶在上铺床板,但他顾不得头疼,只是揉了揉,大声问道:“你就是湖湘工学院的秦淦西?”
秦淦西点了点头。
秦淦西上面中铺的男子也探出头颅,“你就是那个发明不少机械设备,被首席表扬那个秦淦西?”
对面上铺伸出一个头,使劲朝
扈孟春惊讶地抬头看看对面的中铺,又伸出脑袋扭向上方,看向孙兴华和上铺那个脑袋,然后疑惑地看向秦淦西,“秦厂长,你被首席表扬过。”
孙兴华双手抓着两个中铺的栏杆,然后飞身而下,脚踏两个下铺,然后坐到扈孟春旁边,两眼很是热切地问:“秦厂长,你一个学生,怎么能有那么多创造创新思路?”
秦淦西笑着说:“我是农村人,干过不少农活,在学校的时候,我也看过不少书,所以应国家号召,想为我夏国农业机械化做一点贡献。我们也像孙老师一样,进行了不少实地调研,所以弄出了一些新的设备,可能是设计的多了,后来的研究速度加快。”
孙兴华不解地说:“可是你后来创办了机械厂,绝大部分设备都是自己设计出来的,这就很厉害了,铸造生产设备、金加工机床都是你带头设计出来的,纵观我夏国,有你这样能力的老师、工程师都很难见到。你可能不知道,你的名字在京都广大师生中广为传颂,你已经成为了榜样。”
秦淦西没想到他知道自己这么多的事情,秦伟可没这么夸张说过,便笑着说:“孙老师客气了。和老师以及一些同学相比,我还差的很远,需要学习的还很多。”
不得不客气,不敢不谦逊。
孙兴华说的话也是很严谨,突出了他的作用,但没让他脱离团队,很符合当下环境。
扈孟春有些急了,大声问孙兴华:“孙老师,秦厂长什么时候被首席表扬过?”
孙兴华瞪大双眼,“扈厂长,你不看报纸的吗?秦厂长的事迹被央日报连续报道过,他开着自创手扶拖拉机参加献礼的照片,那么大一张照片也上了央日报。”
被他这么一问,扈孟春有些不好意思了。
作为领导,平时不看报,那是思想不想进步的表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