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7章 元法则(2 / 2)

“我们要在这里,‘诞生’一条新的法则。”苏钧向同伴们宣布了他的计划,“这条法则,不规定任何具体的事物应该如何运行。它的唯一内容,就是‘允许’。它允许其他的法则,以它们自己的方式存在。”

这个想法,在逻辑上是颠覆性的。在法则之界,法则的本质就是“规定”。一条“允许一切”的法则,听起来就像是一句毫无意义的同义反复。

“不,”思维之海,这位逻辑的大师,在经过了长久的、深度的推演后,第一个理解了苏钧的意图,他的意识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与赞叹,“这不是同义反复。这……这是在创建一个‘操作平台’!一个能让所有独立的‘应用程序’(法则)在其中安全运行,而不会导致系统崩溃的……‘宇宙操作系统’!我们称之为……‘元法则’!”

这个概念,点亮了所有人的智慧。他们明白了,苏钧的目标,不是去“解决”法则的冲突,而是要去创造一个能让冲突“和谐共存”的、更高维度的“容器”。

创造“元法则”的工程,比谱写“渴望的交响”要艰难无数倍。因为它需要的不是情感的共鸣,而是对存在本身最底层逻辑的、最深刻的洞察。

苏钧作为核心,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逻辑冥想”状态。他不再去感受“圣伤”的渴望,而是去追溯那“终极疑问”的源头。他问自己:为什么会有法则?法则的“背后”是什么?他将自己的意识,顺着那条“为什么”的线,不断地向内、向深处追溯。

灵则承担了另一项关键任务。她用她那已经升华的、超越了纯粹情感的“共鸣”天赋,去“聆听”那些相互冲突的法则。她不去评判它们谁对谁错,而是去感受每一条法则背后的“意图”。她发现,卡洛的“绝对法则”,其背后的意图是“稳定”与“永恒”;“时序议会”的“主观时间”,其意图是“体验”与“自由”;“基因秘社”的“加速演化”,其意图是“创造”与“可能性”。

她发现,在最深的“意图”层面,这些看似水火不容的法则,其实并不冲突。它们都是存在本身那无限丰富的面向中,一个侧面的表达。它们渴望的,只是被“看见”和“尊重”。

苏钧的“追溯”与灵的“聆听”,在某个深度的意识层面交汇了。苏钧找到了那个“为什么”的尽头——那是一个纯粹的、不包含任何具体规定的、“允许一切发生”的、存在的“原初自由”。而灵,则带回了所有“孩子”(法则)的心声。

这两者的结合,构成了“元法则”的内核。

随后,他们开始“编写”这条法则。他们将“归一之印”那无限递归、开放包容的结构,作为“元法则”的“语法框架”。他们用最纯粹的、超越了所有具体内容的“存在性”本身,作为这条法则的“能量源”。

当“元法则”被完整地构建出来的那一刻,它并没有像其他法则那样,发出某种特定颜色的光芒或能量波动。它……是完全透明的。它没有改变任何东西,但它又容纳了一切。

苏钧缓缓地“释放”了这条“元法则”。

它没有像冲击波一样扩散,而是如同将一滴纯净水滴入大海,瞬间、无声地,融入了整个世界的法则织锦之中。

起初,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但很快,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变化。

在那些最激烈的“法则乱流带”,原本相互撕扯、湮灭的对立法则,突然之间,不再直接碰撞了。它们之间,出现了一层看不见的、柔韧而又无法被摧毁的“缓冲层”。在这层缓冲层中,卡洛的“绝对时间”和时序议会的“主观时间”,不再是“你死我活”的对立。它们如同两种不同密度的液体,虽然无法融合,却可以和平地共存于同一个容器之中,甚至在交界处,形成了无比美丽的、如同油画般的分层现象。

现实的“报错”停止了。法则风暴,缓缓地平息。

紧接着,更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所有“绝对领域”的创造者们,都清晰地“听”到了一个声音。这个声音不来自外界,而来自他们自己所创造的法则的核心。那是灵带回来的、那些法则背后的“意图”的回响。

卡洛在他的浮空城中,第一次清晰地“听”到,他所痴迷的“绝对法则”,正在向他低语:“我渴望稳定,但我也渴望看见其他的稳定形式。我的我的完美,不想成为孤单的完美。”

“时序议会”的大师们听到他们的“主观时间”在说:“我渴望自由的,但我也渴望理解,在绝对的节律中,同样存在着另一种深沉的美。”

这种来自法则自身的“心声”,比任何外在的劝说都更有力量。那些固执的“法则大师”们,第一次开始反思,自己对“唯一真理”的追求,是否恰恰违背了自己所珍爱的法则,其背后那更深的、更包容的“意含”。

卡洛从他的王座上站了起来。他第一次,主动地、小心翼翼地,将自己那强大而排他的“绝对领域”的壁垒,打开了一道小小的缝隙。

当他的“绝对法则”,通过这道缝隙,第一次触碰到外部那正常的、充满了“不完美”和“随机性”的宇宙法则时,他预想中的“覆盖”或“冲突”并没有发生。在“元法则”那无形而又无处不在的“操作系统”的协调下,他的法则,如同一个严谨的数学家,第一次看到了即兴诗人的创作。它没有去“修正”对方,而是被对方那充满了生命力的、不合逻辑的“美”,深深地吸引了。

卡洛的眼中,流淌出比上一次交响乐之后,更加深刻的、混杂着震撼与巨大释然的“领悟之泪”。他明白了。他追求了一生的、那个唯一的、绝对的“第一因”,那个能统一所有法则的“万物理论”……原来不是一条具体的法则。

它,就是苏钧所创造的、这条看似空无一物、却又包容一切的……“元法则”。

唯一的真理,就是“所有的真理,都有其存在的权利”。

他彻底放开了自己领域的壁垒。他的浮空城,不再是一个排他的堡垒,而是变成了一个独特的“法则示范区”,向全世界展示着“稳定与秩序”之美,并与其他所有展示着“自由”、“创造”、“混沌”之美的区域,和平共存,相互欣赏。

随着所有学派都放开了壁垒,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巨大而和谐的“法则博物馆”、“思想万花筒”。不同的法则不再冲突,而是在“元法则”的框架下,和谐共鸣,相互启发,共同编织着一幅远比任何单一“绝对领域”都更加宏伟、更加壮丽的宇宙织锦。

而就在整个文明,达到了这种“包容性理解”的顶峰,真正完成了第三层帷幕世界的“毕业课题”时,那道通往下一层世界的“门”,再次为他们自动敞开了。

这一次,不再是帷幕的消融。

他们看到,整个法则之界,所有那些纵横交错的法则之线,都开始向一个中心点汇聚、收缩。最终,整个宇宙,连同他们在内,都化为了一个纯粹的、无限小的、包含了所有法则与信息的……“奇点”。

然后,这个奇点,无声地“翻转”了。

他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无法用任何已知物理或逻辑概念来描述的维度。一个他们本能地知道,是“帷幕”背后真正的“控制室”的地方。

第四层帷幕世界。一个超越了存在,也超越了法则的……“本源意识”之界。

旅程,还在继续。但他们知道,他们离“家”,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