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大秦:开局得到瑶池蟠桃 > 第213章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第213章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1 / 2)

直至近年白犀再现身时,一支骑队跟随着它发现了盐湖,才特地设立了新县加以管理。

再过数月,那里就会成为新的盐业基地。

这使得赵临不禁想到更遥远的大漠地带。

曾经那片辽阔的草原,在后世竟变成无边沙漠。

众人皆以为是人类活动造成此结果,但在赵临看来,气候变迁更为重要。

通过现代研究成果与亲身感受比较得出,此时关中之地气候温和湿润接近蜀地。

而河套一带则似黄河下游地带。

随着历史发展到唐代,全球气候转冷,草地逐步演变成沙漠形态。

直到近现代,气候方逐渐回暖,沙漠才又开始显现生机。

于是赵临制定规划:黄河冲积平原用作农垦水利发展;其他区域设置牧场,培育毛纺织羊种。

若非地理位置相距遥远,或许能引进伊比利亚美利奴品种,改良国产羊毛质量。

赵临思考完毕,在竹简上写下自己的见解。对于这种象征性祥瑞,他认为与其耗巨资养于园囿,不如放归自然更为妥当。

随即他处理了一份关于西域外族使者求见请求的公文。

考虑到那位正是后世为凶煞屠戮之人,遂作出以下决议:封其王号归义,并设立相应职务和纳贡标准。派遣能员前往监管事务,掌控战时调度权柄。

同时强调开辟商业通道的重要性,以及派团引导出使任务。即使谈判不顺利,也要保留最底线要求,必要时将以武力确保执行。

赵临处理完这些公务后,夜色已深。

门外侍从低声禀报说,郑氏夫人前来拜访多时。略一思量便同意接见。

郑氏端着一碗精心熬制的粥品步入,态度谦恭温和。

两人一番交流之下气氛和睦,赵临笑吟间展现了帝王亲昵。

---

驰道路面上马车络绎不绝。

皇家金根车上除了赵临之外,还有神采奕奕的郑夫人以及正在逗弄小公主谈话的杜夫人。角落里的洛姑娘则是安静描绘风景。

返回国都途中有祭拜历代先王的传统项目,因而随行阵容无需过于繁琐。

车厢内舒适设施完备,大大缓解了舟车劳顿之苦。

赵临再次沉浸于各种政务之中。

其中一封奏折涉及到东方重要盐产区改革完成情况,询问进一步行动计划。

虽然略去了大量赞美辞藻内容,但对于采用现代垦殖新技术提高产量改善盐质的方法给予重视肯定。

传统捞卤方式成本高昂效率低下而且盐质较差。

通过引入灌溉晒田的新技术手段可以显着改进。既增加经济效益又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东汉时期已经开始采用这种科学方法获得高质量食盐。这种方法将卤水引入特别准备好的田地中进行人工晒制结晶。不仅提高了产品纯净度还稳定了产量供给。

同时这也是当地文化和经济生活的缩影。随着技术进步社会面貌必将焕然一新。

以上种种考虑都凝聚在这短短公文中,展现了年轻统治者治国安邦的智慧与决心。

只是这样操作,得到的依旧为苦涩之盐。

然而,林渊作为一位带着记忆而来的特殊之人,果断选择了一种升级版的垦畦浇晒工艺。

这方法基于传统技术改良而成,在用卤水晒盐基础上添加淡水混合使用。

因淡水温度较低而卤水较高,此操作会使得卤水中的温度得到中和调整,促使硫酸镁、硫酸钠等杂质析出并结成“硝板”。之后在这些硝板层上进行结晶过程,从而产出不苦的食盐,并显着缩减了时间——大概五至六天即可成盐。

自从这一新技术应用之后的历代,晋北盐池便一直维持其重要性,以一地贡献着大约全国八分之一的国库收入,在鼎盛时期更是达到过六分之一这样的占比!

在林渊的眼中,晋北盐池不只是大秦随手可得的一处财源宝藏,它还有另一重大意义不容小觑。

人离不了盐,尤其是当时这种劳动力为核心的年代。

干重活时必然大汗淋漓,排汗过程中也伴随着体内盐分的流失。《管子·海王篇》里提及:

“十个成年人家庭中每人每日需食用少量的盐,百人口的家庭自然比例上升。通常一个成年人每月需要食用盐五升多,妇女三升多,儿童二升多。”

换句话说,一个壮年男子每月约需五升半食盐。

秦汉之际的一“升”量大致相当于如今200毫升的样子。鉴于齐鲁地区长期与秦交易往来的影响,他们逐步将本土的一些单位如升、豆转换为与秦国接近值。

折算下来,一名健壮男子每月所需的食盐几乎要达后世所说的1000毫升左右,即差不多两斤之量。

所以那些拥有便利制盐条件的地方像齐,总是非常富饶。

林渊通过高价回收茶叶刺激江南经济,同时鼓励游手好闲的人投身于山地开发种植业,从而削弱楚地豪强家族对江东士人的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