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刚败,士气未复。
刘备又紧跟着要杀过黄河?
挡?
拿什么挡?
就现在这局势,群臣都不知道曹丕拿什么来挡!
昔日袁绍南征时,曹操麾下想投降的不知凡几。
昔日曹操南征时,孙权麾下想投降的同样不知凡几,荆州更是直接就投了。
大势所趋下,想玩命儿抵挡的真没多少人愿意。
“陛下,刘备挟新胜之威,六路齐发,我军士气已颓,若再战必致河北生灵涂炭,不如暂避锋芒苟全性命!“
“天命已归汉室,强拒则违天意,如若早早归顺或可保宗庙血食,望陛下三思!“
“昔袁曹之争,败者尚能保全性命;今若顺势而降,或可保全宗室庙宇,此乃上策啊!“
“南兵势如破竹,邺城孤城难守,与其玉石俱焚,不若献玺请降,以安万民之心!“
“刘备年迈尚存决断,燕王骁勇更胜往昔,此等锋芒岂是我等疲敝之师能挡?臣等实不忍见陛下蹈险!“
“河北安定已久,民心厌战,倘若再驱民为战,恐生内乱,陛下当以苍生为念啊!“
“刘封言‘宜将剩勇追穷寇’,其志在必得,我军士气低迷,不可逆势而为。“
“诸葛屯兵孟津,马超虎视陕津,六路合围已成,拖延一日则多一分危殆,请陛下速决!“
“陛下基业虽重,但天命无常,今若归汉,犹可存血脉于后世,强过身死国灭啊!“
“刘备宽仁,必不苛待降君;若待城破之时,恐悔之晚矣!“
一时之间。
鼓吹投降者,比比皆是。
彷如昔日荆州众人劝刘琮归降曹操、江东众人劝孙权归降曹操一般。
回旋镖在飞了二十年后又飞了回来。
这一幕,看得曹丕心碎。
倘若是以往,曹丕定会将劝降的群臣给砍了。
可现在,曹丕想砍也不敢动刀。
九品正中制的选官,让群臣大抵都是大族出身,不是曹丕想砍就能砍的。
今日砍了一个,明日就得有大族反投刘备。
就在曹丕焦躁间。
司马懿厉声出列:“尚未死战,何故先降?河北尚有雄兵十万,又有黄河天险,岂惧刘备?若有言降者,陛下应斩之以振军心。”
话音刚落。
一卿官出言讥讽:“司马抚军,别以为我不知道你在想什么。你在河内的宗族被刘封给屠了,你对刘封有切骨之恨。
虽然不知道你跟刘封有何私仇大恨,但刘封连你宗族中的一条狗都没放过,必然不会放过你,故而你不敢投降。
可你跟刘封的私仇大恨,关我等何事?如今,刘备中兴汉室乃是大势所趋,岂是人力能抵挡?
我等劝陛下投降,是在保全陛下宗庙,以及保全文武百官,保全河北士民,你为了一己之私利,鼓动陛下顽抗。
居心叵测!你应该自杀以谢罪!”
司马懿被说中了心思,勃然大怒:“我与刘封并无私仇大恨,我劝陛下再战也无私心,你怎敢恶意揣测,莫非你与刘备私通?”
卿官冷笑:“司马抚军想杀我,何必寻这等无稽的理由?若是劝陛下投降就是与刘备私通,那在场一大半的人都与刘备私通。”
司马懿握紧了拳头。
初听得刘封屠戮河内司马氏,司马懿几乎要昏厥。
若不是当时曹丕兵败如山倒,不得不跟着曹丕退回邺城,司马懿早就想统兵去跟刘封厮杀了。
现在又被卿官揭开了伤疤,这让司马懿如何不怒?
“都别吵了!”
曹丕听得心烦。
“给诸位三日时间,三日后,再议战和。”
说完。
曹丕起身离去,不想再听群臣争执。
司马懿见状,也跟着曹丕离开。
曹真、陈群等人也相继离去,看那方向,显然是想私底下去寻曹丕。
留下的官员中。
则是议论纷纷,商讨如何才能让曹丕归降。
对于这群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员而言,见风使舵才是生存的唯一法则。
风向偏魏,可以支持曹丕篡汉立魏。
风向偏汉,可以支持曹丕归降大汉。
“徐御史,听闻你乃刘备故交,方才为何不劝陛下归降大汉?”方才怒怼司马懿的卿官,寻上了御史中丞徐庶。
徐庶如今也是快六十的老头了。
起起落落多年,很多事都看淡了。
“我已向陛下递交辞呈,不日就会离开朝堂,去寻故友游玩山水之间,这朝中大事,只能仰仗诸位公卿替陛下决断了。”徐庶语气淡漠,仿佛什么事都不能影响心境。
卿官冷笑:“看来徐御史是想以在野之身去寻刘备,不肯宠辱与共,等于是自绝于我等,徐御史当真要如此?”
粗俗点的意思就是:马勒戈壁的,你徐庶一个人求富贵竟然不带上我们,我们得不到富贵,你也别想好过。
徐庶沉默了片刻,道:“尚书令与刘备亦是故交,尔等为何不去劝尚书令?若尚书令也愿劝陛下归降,今后尔等定可跟着尚书令同得富贵。”
群臣一听,顿觉有理。
徐庶虽然跟刘备有旧,但毕竟只是个小小的御史中丞,职务含权量不高。
陈群就不同了,大魏尚书令,统领百官,士族领袖,又跟刘备有旧,若有陈群带头,不仅不用遭受战乱之苦,投降了还不用担心被弃用。
虽然保不住现在的官职,但也不会彻底的断绝仕途。
见群臣纷纷离开去寻陈群,徐庶暗暗叹了一声,心情变得极为复杂。
几年前孟建在凉州降汉后,曾私下给徐庶送信,希望徐盛能弃魏归汉,被徐庶拒绝了。
倒不是徐庶对曹魏忠心,而是徐庶不知道该以何种身份来面对刘备。
纵然当初离开刘备是情非得已,但离开了就是离开了,徐庶情非得已,为什么关羽等人至死不渝?
再加上曹丕称帝时,徐庶也在劝进表中,放不下自尊心的徐庶自觉无脸再见刘备,于是也就在曹魏浑浑噩噩的混着。
这次曹丕大败,刘备又积极北伐,曹魏群臣士民惧战者不知凡几,徐庶也觉察到了邺城待不下去了。
徐庶不想以俘虏身份再跟刘备相见,故而递交了辞呈,欲脱离曹魏游走于山水之间,以求保全最后的颜面。
另一边。
曹丕在别院大发雷霆,语气有有愤怒也有悲哀:“没想到朕,竟然也有被群臣裹挟劝降的一天!”
想到当初刘协也是这般被群臣裹挟禅位,曹丕就感觉内心如吞了米田共一般,一种无力感油然而生。
“陛下勿忧。只要兵马还在陛下手中,是降是战,皆是陛下说了算。刘备急于用兵,定是年迈将死,一旦刘备死于途中,陛下便可扭转乾坤。”司马懿大步而入,再次表达了主战的态度。
身后。
曹真和陈群等人也紧随而来,同样表达了主战的态度。
这些人都是曹操留给曹丕的文武重臣,自然是心向着曹氏基业。
毕竟。
保住曹氏基业,这些文武才是重臣。
若是归降刘备,这些文武就是降臣。
降臣注定无法身居高位,习惯了权力的人又岂会轻易放弃权力?
就譬如史载投降的糜芳,跟着刘备是最重要的南郡太守,跟着孙权连出个门都要被虞翻骂,还得去当偏将提刀平叛。
见支持的老臣都在主战,曹丕心中的怒火也少了些许。
“如今士气低迷,群臣不安,刘备又六路发兵,若要战,又当如何战?”曹丕问出心中的担忧。
官渡和赤壁时,袁绍和曹操都是集中了兵力,败一阵就得全线撤退。
刘备这次不同。
直接兵分六路,同取并州冀州青州。
这就意味着:只击败一路,赢不了刘备;必须将刘备的六路大军同时击败,才能在河北立稳脚跟。
若刘备有一路大军胜了,曹丕都是输了。
司马懿献策道:“若要分兵抵挡,以目前的军力士气,无法全败刘备的六路大军,一旦有一路失败,都会壮大刘备的声威,故而臣以为,应集中兵力直接去打刘备所在的河内,攻其必救!”
曹真也附议道:“仲达言之有理!与其被动应对刘备的攻势,不如主动出击,直取刘备,一战定生死!
刘备肯定想不到,陛下会以必死决然之心,直取刘备。只要击杀了刘备,陛下就可反败为胜,携大胜之威收复洛阳以及兖豫徐三州。
即便不能击杀刘备,也可退刘备六路大军。”
曹丕没有立即认可司马懿的提议,而是陷入了沉思。
诚然。
司马懿的提议很不错,趁着刘备兵马分散的机会奇袭河内,让刘备分散的兵力不得不放弃原本计划。
可一想到刘封的用兵风格,曹丕又感受到了危险:“刘封最喜以身为饵,万一刘备在河内是一个诱饵,朕引兵去打河内,岂不是正中圈套?”
司马懿谏道:“刘封是刘封,刘备是刘备。刘封自恃武勇敢以自身为诱饵,可刘备如今年迈又是伪汉的皇帝,即便刘备愿意当诱饵,刘封等人又岂会冒险?
陛下,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昔日先帝在时,就是以破壶沉舟之势奇袭了乌巢,才扭转了官渡败局。
如今陛下所遇危机不亚于昔日官渡之时,只有以命相搏,才有转圜之机,请陛下三思啊!”
曹真、陈群等人,也纷纷力劝。
身处危局时,避让改变不了败局,只有孤注一掷才有求生的机会。
更何况。
司马懿的分析也没问题。
谁敢让刘备当诱饵?
刘封也不行!
良久。
在众人的劝说下,曹丕终于下定了决心:“就依仲达之意,明面上分兵抵挡刘备六路大军,暗地里抽调精锐,朕要亲自带兵奇袭河内!
既然刘备不给朕活路,朕就要与刘备正面一决!大汉早亡了。朕,才是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