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陶渊明跟着山长周士章来到了尼山书院,士章给陶渊明安排了住宿的地方,和生活用具。
这一日,在尼山书院的讲堂内,周士章带着朋友陶渊明来到了大讲堂一百多名的学生们的面前。
周士章对在座的学子们介绍说道:“从今天起,将由这位陶先生代我授课,代课十五日,陶先生教什么,你们要认真地听教。”
周士章没有听见学生回应,于是厉声道:“知道不?怎不回声。”
众学子们异口同声答道:“知道了。”
周士章又说道:“陶渊明先生是夫子好不容易请来的良师。”
说完,周士章就和陶渊明嘱咐一些事情,又把学生的名单的卷子交给了陶渊明,然后就离开了大课堂。
大课堂在座的学子们看见夫子周士章离开了,开始有的感到有些惊讶,有的学生感到,有的学生感到不屑。
陶渊明开口说道:“你们不要拘谨,不要把我当成是你们的老师,我更喜欢和你们做朋友。”
梁山伯、祝英台和一些学生闻如是,感觉五柳先生陶渊明很是平易近人好相处的感觉,所以一个个有喜出望外的脸色。惟马文才和赵子楚、阮子豪、阮子文他们几个人一脸的自以为是、不屑一顾的姿态,眼神和表情都写满了厌恶之色。
马文才在座位上举起手,语气冷冷地说向道:“请问陶渊明可是先生?”
陶渊明听了马文才这番质问,欣欣然笑道:“我陶渊明乃是闲野之人,哪里是什么先生,只和大伙一样,也是求学问的。”
马文才听后,于是说道:“讲堂之上,惟先生最高,如果你不是先生,那就请离开学堂这神圣的地方。”
陶渊明闻言,从容淡定地说道:“学堂是做学问,研究学问的地方,不管是什么身份,都可以在学堂。朝廷有什么律法说不是先生,不能在学堂的规矩?马文才,我听说过你的。你父亲是太守嘛,可你父亲的富贵终究是你父亲的富贵,你也不可能依赖他一辈子吧?今天权力涛涛,难免明日不会成掉毛凤凰。”
马文才听陶渊明说这话,心里感到不满。
陶渊明看了看马文才的神色,拿了身旁的酒喝了起来。接着说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马文才刚才被陶渊明明里暗里挖苦了一番,站起来,说自己要走,不想看醉猴玩把戏。
陶渊明只是呵呵地笑了一下,没有理会。
而其他学子仍然在学堂坐着。
陶渊明让学子们喝一点酒,放松放松。学堂上的学生们都唯恐违反书院规矩之类的而避之不及。但是看见陶渊明先生一个劲地劝他们尝一小口,于是学生们一个个都小喝两口。
然后陶渊明开始教他们书法课。
学子们兴许凭着一点点醉意,一个个书法写的如龙凤飞舞一般,洒脱自如。
周士章事后知道,但是也不好说什么。因为之前说过,让陶渊明教导学生,怎么教导一切事由他自己负责。
陶渊明让在座学子随兴书写文章,课后陶渊明整理其学子们各自的文章转由夫子周章阅览。
周士章将学子们的书法文章,一一看过之后,有些感觉不可思议,说道:“渊明兄,这些真的是书院学子们的书法文章?他们书法都写得比以前要好,文章也自然很多。”
陶渊明悠然说道:“其实也没什么,我只是让他们喝点酒,放松放松精神,好尽情发挥他们的潜在才能出来。他们平时只是一味的学习读书,精神压力大,思虑重了,今天他们缓解压力,所以自然表现比之前的好。”
周士章听了陶渊明这一番言辞,忍不住呵呵地笑了笑,说道:“想不到这酒,还有如此之妙用,渊明兄可谓高师,一日之师,学子们如饮慧泉啊。”
一天,陶渊明又带学生到郊外去观赏风景,教授学生们画画。
陶渊明对学生们说道:“正所谓书画同源,绘画以线条为核心,强调用笔的概括性和表现力。学习绘画,对书法也能长进。”
陶渊明接着讲解:“绘画注重?形神兼备?与?笔墨技巧,笔线的形式概括起来无非是画线时求得粗、细、曲、直、刚、柔、轻、重的变化和对比,使之为所描绘的对象“传神写照”。山水画的线条的提倡:枯而能润,刚柔相济,有质有韵。枯而能润上乘用笔应有“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之妙。“太湿则无笔,太枯则无墨”,所以,必须学会运用枯、润这一对矛盾,使一对矛盾统一起来。”
一个学生问道:“陶先生,那这样笔线要怎么用。”
陶渊明听到学生提出疑问,于是回答讲解道:“笔内含水不要太多,这样运笔则苍;行笔涩重有力,就能把水份挤出来,这样运笔铡润。”
这些学生们都兴致勃勃地各自写生绘画起来。
陶渊明又说:“这绘画,不要把眼中所看见的都画下来,要注重意境,要有留白的空间。否则这画出来的画就会让人感觉很拥挤,而没有主次之分。”
一个叫王濬的学生向陶渊明走了过来,问道:“先生,这山石要如何画?山的外形可分为、丘、壑、峰、峦、岗、岭、巅等。这样才画得比较自然一些。”
陶渊明说道:“自然美,故画山之前必先远观其势,然後再近看其质。山因地质的不同可分为水层岩、火成岩与变质岩等。山石的质地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纹理也不相同,中国山水画家累积数百年来观察与剖析的综合体验,逐渐发展出各种皴法,用笔墨线条来表现不同纹理的山水感受。”
陶渊明又接着认真细心地缓缓说明,:“浅谈画石,石是山的局部;画石是画山的第一步,所谓“石分三面”就是要表现出山的凹凸凸显阴阳,画出石块的立体感。画石的步骤,大致可分成钩、皴擦、染、点,或再增加“提”的程序。“钩”是用中峰或侧峰画石块的轮廓,确定其形状,钩的线条可依石的特徵灵活运用。“皴”是依山石的纹理以各种线条,或点,画出石头的质感或立体感,也可酌情用偏锋干笔擦,以加强其凹凸或质感量。“染”是以淡墨大笔湿画石之暗面,待淡墨乾後再做第二次、第三次的渲染,直到感觉充份为止。“点”是用浓墨或焦浓加苔点,若墨色的浓度够了就算完成,若嫌不足,可用浓墨或焦墨依原有的钩、皴再“提”一次;提的线条并非依样重描,而要略相错开。先以较淡的墨钩或皴,後以浓墨提,可救可改,且提後教为浑厚,富有变化。”
这次带学生到郊外写生,学生们又有一大进步。
陶渊明看着学生们认真又兴致勃勃地写生,自己则闲坐于一块大石上。
一个叫潘明的学生前来,向他求教,问道:“陶先生,学生十分敬佩您渊博的学识,很想知道您少年时读书的妙法,敬请您传授,晚辈感激不尽。”
陶渊明听到此话之后,禁不住大笑了声,说道:“天下哪有什么学习妙法?只有笨办法,全靠下苦功夫来,勤学则进,辍学则退。”
陶渊明看见那个少年懵懂地看着他,似乎并不懂他的意思。于是陶渊明拉着他的手来到一个刚种下来的树苗的旁边,指着树苗,说道:“你蹲在这,仔细看看,你告诉我,它是不是在长高?”
那学子闻言,遵陶渊明之嘱,注视了那树苗好一会儿,并没有看见树苗有什么变化,于是对陶渊明说道:“学生没见它在长呀!”
陶渊明听了,反问道:“不见其长大吗?那么,矮小的树苗又是如何变成大树?”
陶渊明见这个少年低首不言,进而又引导,说道:“其实它时时刻刻都在生长,只是我们的肉眼一时半会是看不到的。这读书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知识乃是一点一滴积累所成,有时就连自己也没有仔细察觉得到的,只要肯勤学莫辍,积少总会成多。”
那个学生听了,点了点头说学生明白了。
接着,陶渊明带着那个少年到书院附近的厨房里面,指着磨刀石,问他说:“磨刀石为何如马鞍一般凹。”
“是磨成的。”学生回答。
“那它是哪天磨成这样的”陶渊明问那个少年,少年又摇首不语。
陶渊明说道:“天天在磨刀石头上面磨刀镰,日积月累,年复一年才会成如此,学习亦是如此,如不坚持,每日必有欠缺。”
这个学生顿恍然大悟,连忙向陶渊明行了大礼,说道:“多谢陶先生指教,学生日后不求甚么妙法,请先生为晚生留几句话,学生当时时刻刻谨记心中。”
陶渊明闻言,欣然拿起沾墨的毛笔,在纸上写了两行字,如下: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陶渊明替代山长周士章授课有十天,却提前和周士章说自己要提前回去了。
这天,在书院学堂上,陶渊明对众学子们道:“今天是陶某最后一堂课了,这些天同大伙们相处得也还算融洽,要离开还真有点舍不得呀!”
学子们心中微有遗憾,不好露于表外。
陶渊明说道:“今天我们要学的不是楚辞也不是尚书,我只是想问问在座的学生,大家有没有从古至今最为敬佩的人物?”
在座学子们皆异口同声回答说“有”。
陶渊明于是点名提问,他第一个便叫到祝英台的名字,祝英台即然起身,陶渊明问道:“祝英台,古今之人你最欣赏的是谁!”
祝英台回答说:“三国的蔡文姬,能辨琴律,才气不凡,书有《悲愤诗》,从个人痛苦遭遇写人民苦难,尽挥于诗中,心悲悯人。”
陶渊明听后,拍手叫好,道:“如此钟情《悲愤诗》,可能将全诗背出来吗。”
祝英台巧笑嫣然,说道:“此不难。”于是她缓缓背起了蔡文姬的《悲愤诗》:
“汉季失权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