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的展示排名,主要由商家的出价高低决定。
初步实现了“价高者得”的排名逻辑。
计费模式是按点击付费,也就是免费展示,点击收费。
只有当潜在买家点击了推广商品,系统才会扣费。
单次点击扣费的最高额度,不会超过商家为关键词所设定的出价。
张启明特意要求技术团队,在初期采用相对简单的“下一名出价+0.1元”的扣费模式。
以便于市场理解和接受。
例如,排名第一的商家A出价1元,排名第二的商家b出价0.6元。
那么A的实际扣费是0.6+0.1=0.7元。
“老师,我还增加了一个类目基础推广功能。”
李维操控电脑鼠标,向张启明解释道:
“商家还可以建立不同的推广计划,针对不同的商品或营销目标进行管理。
除了关键词,商家还可以选择为商品的所属类目出价。
当买家通过类目导航浏览时,商品也有机会展示。
商家可以设置每日推广费用的上限,以控制成本。
这些功能只有在亚马逊上测试时,才体现出来差别。
增加了这些功能之后效果更好。”
张启明微笑道:
“实践出真知,实验室功能想得再全,那也只是想象,和实际测试肯定有差别。”
“老师,你说的对!”李维特别展示了一个尚在测试的功能:
“我们根据您的要求,我们尝试加入了初步的定向逻辑。
系统会根据用户的基本信息,以及粗略的浏览行为,尝试将商品推送到更可能感兴趣的用户面前。
比如,在飞信聊天窗口的边栏,或者用户个人中心页面。”
这正是借鉴了早期淘宝直通车,定向推广的雏形,瞄准旺旺每日焦点、我的淘宝等位置。
只不过,前世淘宝是自己开发了即时交流软件。
张启明现在有自己的即时通讯软件——飞信,不可能再让亚马逊又开发一个。
选择了直接和飞信合作。
张启明满意地点了点头。
在这个互联网广告概念尚且粗糙的1995年,“亚马逊直通车”的推出,无异于向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核弹。
亚马逊直通车不仅仅是创造的一个收费项目,更是重塑了电商平台的权力结构。
将平台的盈利模式从依赖交易佣金,拓展到了更具想象力的流量变现领域。
足以点燃商家之间,为曝光度而进行的军备竞赛。
只有所有的商家都卷起来,亚马逊平台才能稳坐钓鱼台,成为最大的赢家。
流量才是赢者通吃。
亚马逊现在就掌握着3亿多的流量。
烧自己钱太吃亏,让商户出钱烧流量才是真理。
“测试数据怎么样?”张启明开口问道。
“我们从全球邀请了1000多家核心商户进行小范围封闭测试,为期三天。”
李维调出数据报表,有些激动的说道:
“参与测试的商户,店铺整体流量平均提升了150%。
通过直通车带来的点击和成交额,占其总营业额的比例最高达到了35%。”
一直没有开口的赵家华激动道:
“张生,这套系统简直太适合亚马逊。
商户反馈非常积极,尤其是那些原本销量中游的商家,他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曝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