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跟在顾然身后,快步向基地走去。
中科院核研所的一位院士在一旁说道:“现在的情况是这样的,环流一号昨天进行了内部试车,总的来看情况比较稳定。”
“问题在哪儿?”
“强磁约束,”那位院士道:“随着环流一号的不断运行,磁约束开始出现电子逃逸,从而进一步导致磁循环系统衰弱。”
顾然问到:“测试持续了多久?”
“三个小时。”
“磁场强度没有回升?”
“就是在一个阈值里来回波动,”院士说道:“现在问题就在于从测试结果上来看,磁强度有上限,而且比设计强度要低很多,只是始终排查不出来原因。”
顾然摸了摸鼻子:“设计发电量和现行发电量多少?”
“设计发电量是八百亿千瓦时,现在能到三百亿千瓦时。”
华夏核电的几位工程师猜测道:“现在不清楚是不是和材料有关,如果是材料问题的话,那恐怕对外的宣传口径要调整一下。”
顾然摇摇头:“如果是材料问题,那三百亿千瓦时都达不到,现在的实现路径就是在规避材料问题的前提下从大模型里跑出来的,应该是数据问题。”
“方案背后的工程数据有吗?汇总一下。”
“好。”
顾然在众人的陪同下,走入环流一号控制台,
眼前足有十层楼高的庞大机器,此时悉数浸泡在冷却油液之中。
随着工程师的操作,油液抽离。
庞大金属巨兽的检测指示灯逐渐亮起,庞大电流注入之下,环流装置逐渐开启,低沉的嗡鸣声伴随着放射等离子体在磁约束系统下的飞速飘移,构建出一幅令人无比震撼的画面。
环流一号采用了强磁约束系统,以及正负离子温控系统。
两个解决方案都凸显了华夏科研人员的独到智慧,每一个系统都是一套完整的循环路径。
就拿强磁约束来说,在刚刚运行的时候,磁场加载过程中会导致大量电子逃逸,
这时候约束系统发挥作用,捕获逃逸电子,从而为磁约束快速补能,
随着磁场强度迅速增强,使逃逸电子数量迅速减少。
这个系统最绝妙的地方在于自修复功能,
如果在环流装置长时间运行下,磁场强度下降,随着对逃逸电子的捕获,依旧能完成对磁场的增强。
正负离子温控系统也类似,
温度本质上是封闭空间内自由运动的粒子密度增加,粒子越活跃,碰撞概率就越大,
正负离子温控系统则利用这个特性,通过发电仓的正负离子云,对环流装置中的运动粒子进行捕获和收集,
通过粒子碰撞湮灭,一边发电,一边降低自由运动的粒子密度。
当温度降低之后,自由运动粒子密度随之下降,碰撞也减弱,
此时正负离子云再释放正负离子,从而保证核聚变的正常温度区间。
简而言之的话。
就是整个环流装置,有两个关键的环节。
一个是磁场循环,一个是温度循环。
而现在之所以发电量衰减到一半不止,原因基本上就聚焦在这两个环节上面。
如果磁约束设计出现纰漏,粒子逃逸的磁场强度比设计的低,就意味着环流装置内发生核聚变的粒子就会减少,发电量也自然会随之降低。
如果正负离子云中的粒子密度设计出现问题,导致自由运动的粒子标准密度比设计的低,那同样粒子发生核聚变的比例就会降低,发电量也会降低。
不过具体是两者中哪一部分的问题,通过观察是发现不了的。
不过出于保险起见,面对即将到来的公开测试,他还是不敢掉以轻心,无论如何要再次确认一下是否是硬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