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局如何破?多尔衮也很想问啊!
大清朝已经陷入了战争的泥潭,怎么拔也拔不出来。襄樊、徐淮两条战线,上十万兵马与明军鏖战,多尔衮明显的感到有些吃力了。
八旗兵从来不怕大战、恶战,唯独就怕持久战,因为满清在中国的统治基础还没有到根深蒂固的程度。这几年接连大战,大清的国力耗损极为严重。北地本来就残破不堪,再经过清廷这一折腾,老百姓们饿死者,十有四、五。再加上满洲贵族近乎疯狂的圈地活动,以致于汉人百姓们想安心的种地都成了一种奢望,要不然山东、河南的榆园贼,为何会越剿越多?实在是老百姓活不下去了。
这就是一种恶性循环,国力损耗了,清廷就要从百姓们身上征粮征税,而百姓们又无地可耕,无粮可交,造反的人就越来越多,清军又要剿贼,国力又进一步损耗。当年崇祯朝不就是这么亡的吗?
二月初一,多尔衮召集满清王大臣们于太和殿议政,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如何充实大清朝的国力。
郑王济尔哈朗憋着一张苦瓜脸,站在侧首一声不吭。年前,他派户部侍郎王弘祚前往山西搜刮八大皇商,总算是筹集了四百万两饷银。但这批饷银到他手里还没捂热,转眼就让多尔衮给勒克德浑发去了一百万两;年节时,朝廷给京师八旗和百官发俸禄、给宫里采办物资等等,又花去了八十多万两;年后,遇上襄樊开战,英王阿济格闹饷,户部不得已,又向西安拨去了六十万两。现在户部账上的库银全加在一起,都只剩下了两百万两左右。
这个家难当啊,济尔哈朗暗自叹气道。
多尔衮自然知道这些情况,所以他也没有为难济尔哈朗。而是转头看向户部尚书刚林,说道:“本王欲加征两千万两淮饷,以解当前困局。刚林,限尔三个月内办妥此事,可否?”
刚林心里一苦,两千万两???去岁户部一年才征了八百万两,而今三个月就要他去征两千万两......这不是要了他的老命嘛......
但这还没完,多尔衮随后又威严的说道:“尼堪,本王命尔向蒙古诸部落、全国各省加征三十万兵丁,同样限期三月,尔是否能办到?”
尼堪一张黑脸顿时涨得通红。原来多尔衮想到的充实国力和破局方法就是征税、征丁。
边上的范文程被这两项加征给惊呆了。他颤颤巍巍的出列,然后向龙椅上的顺治和多尔衮分别鞠了一躬,然后颤抖的说道:“陛下、摄政王殿下,如今国家形势确实困难,但加征淮饷和徭役,无异于是饮鸩止渴。若是施行,则我朝必将民不聊生、各省处处烽火,到时候国将不国啊~”
说到最后,范文程的声音里甚至带了一丝哭腔。他平常为官圆滑,但在这关键时候,他还是选择挺身而出,劝谏多尔衮。范文程是辽地汉人出身,皇太极对他有知遇之恩,他不忍看着皇太极穷尽一生打下来的江山,在顺治和多尔衮手里轰然倒塌。这也是范文程自己奋斗了半辈子的事业。于公于私,他都必须站出来劝谏。
若是肃亲王豪格在这里,那他也一定会跳出来指责多尔衮这是乱命,可惜的是上次逼宫事件后,豪格就被多尔衮赶去了盛京。而在场的济尔哈朗、硕塞、尼堪、刚林等一众王大臣,他们虽然也想出言反对,但想了想又不知道说什么好。因为大清朝现在确实是危如累卵,一个搞不好,可能又会要退入关外了,那这些银两兵丁岂不是都资敌了?于是大家都选择了沉默以对,只留下了范文程孤零零的站在大殿中央。
可多尔衮听了范文程的话却是动了真火,他指着范文程的鼻子骂道:“阿其那!塞思黑!”
“若是大清朝垮了,这些贱民就都是明国子民了,那以后咱们想加征都没有机会。征,给本王死命的征!”,多尔衮杀气凛然的说道。
范文程像是被抽干了脊梁一般,瘫软在了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