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开始,方铜被安排和陆总捕头一起,天天去各县城以及各县城
讲怎么防小麦黄疸病,发现问题怎么办等等。
其实方铜有点疑惑,这样的事为什么要找他?安排个府衙的文书去说,不更有说服力吗?
毕竟对方是官啊。
可方铜又隐隐感觉到,这是一件好事,尤其对他来说。
所以他没拒绝。
连着一个月他都在淮安府各县奔波,根本没空回家。
“各位大叔大婶,大哥大姐,弟弟妹妹们,今天来这儿的,都是普通老百姓,跟我一样,靠着种地吃饭的。”
方铜开口就是大白话,说的还接地气,让原本被叫来听官爷训话的村民都懵了。
要不是看方铜身后有几个带刀衙役站着,他们非得以为被耍了。
“我以前跟大家伙一样,觉得种地就是看天吃饭。老天爷赏脸了,咱今年就能收成好,一家老小勉强吃个饱。老天爷要是不赏脸。就得全家勒紧裤腰带挺过去。”
“挺的过去,来年继续种地。挺不过去,这辈子也就没了。”
方铜双手叉腰,几句话把普通百姓的想法唠得明明白白。
可不就是嘛,比方说前几年的大灾,他们村饿死不少人,还有人拖家带口逃荒想要谋个生路,结果死在了半道上。
老百姓日子就是这么难。
“我以前觉得,种地就是这样,不管多苦多累,咬牙干就完了。”
“后来,我闺女儿子读了书。我想着,当爹的也不能太差,跟着他们认字。认字后,我闺女就爱给我找些农书看。”
“这几年,我也从书上学了些东西,再加上我自个儿想的,我感觉种地这事,除了看老天爷,还得靠人力争一争。”
“就比如曲辕犁,不知道大伙儿听说过没?”
方铜特意停顿了一下。
“听过,我还见过呢,在县里木匠铺子看的。我家旧犁还能使,就没舍得花钱买新的。”
“我家倒是有一把,确实省力,地还能犁得更深。”
几年前,方铜把曲辕犁的图纸交给朝廷后,朝廷试过后大力推广。
有些东西不是立刻能见成效的,尤其是花钱的东西,对老百姓来说,总要多琢磨琢磨。
但能让多数百姓知道有这么个东西,他们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儿。
“这曲辕犁,就是我琢磨出来的,当然主要是看书学的。”方铜接话。
“用了这新犁,这耕地就省劲多了。家里有牛的都知道,一头牛能顶两三个壮劳力。”
“精耕细作的地一定比粗耕粗放的地收成要多。地力薄的田多施些肥,养两年也能变成肥田。”
“这些道理,想必大家都清楚。我就琢磨,这些种地的法子不都是人想出来?不也让种地这事儿变简单,地里收成变多了?”
“所以,咱种地也不是完全听天由命的。”
“我觉得做种地,也是一门学问。你得研究琢磨,地才能越种越好。像朝廷,还专门设了司农寺,专管种地的事,就差不多干这个的,”
方铜这几句话,读书人听来有些粗糙,但能让大字不识的普通村民一听就懂。
不少人都在想。
还真有一定道理。
勤快的人家多施肥,多浇水,地里的收获就能更多。懒的人家,有时候连个种子都收不回来。
所以种地得看老天爷脸色,也得看人力。
而人种地也不能瞎勤快,得琢磨,动脑子。
凡事就怕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