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顿了顿,目光望向远方,似是在回忆历史的长河中。
那些金戈铁马的岁月,又似在斟酌,如何向永珩剖析,这复杂的军政之道。
“战场上局势瞬息万变,杨将军面临的困境,又岂是简单的对错抉择。
他的每一步,都关乎着万千将士的生死,牵系着无数家庭的悲欢离合。”
乾隆收回目光,看向永珩,眼神里满是慈爱与期许,“若是轻易违抗军令,看似救下一时百姓,却可能动摇整个军队的纪律根基。
军队没了纪律,就如同散沙一盘,往后又如何保家卫国?”
“可若是明知命令有误,却盲目遵从,导致百姓受苦,那为将者又于心何忍?”永珩歪着头,眼中的疑惑仍未消散。
乾隆轻轻叹了口气,耐心解释道:“这便是为将者,最为艰难之处。
真正的良将,不仅要熟知兵法,更要深谙人心与大局。
在面对错误军令时,他首先应尽最大努力去沟通、去谏言,争取修正命令。
若实在无法改变,才需权衡利弊,做出抉择。
而这抉择,绝不能只凭一时冲动,必须要考虑到长远的影响。
要以国家的根本利益、百姓的长久安宁为出发点。”
永珩扯了扯乾隆的衣袖,声音中带着孩童特有的纯真与急切,“皇阿玛,杨将军那时肯定知道。
只要出兵,便是有去无回,踏入必死之局。
可我实在想不通,既然如此,他为何还要去呢?
以杨将军的本领,若想全身而退,想必并非难事。
他到底为何非要奔赴那死路啊?活着不好吗?
皇阿玛,您快给我讲讲,解开我这满心的疑惑吧!”
永珩仰起头,眼睛睁得溜圆,眼巴巴地望着乾隆,眼中满是对答案的渴望,双手不自觉地攥紧了椅边。
乾隆闻声,缓缓转过头,看向永珩。
片刻后,乾隆微微叹了口气,那声叹息里,藏着对历史的深沉感慨。
“永珩这其中的缘故,千头万绪,绝非寥寥数语就能说清道明。”
“杨将军,一生都将忠义二字,视作立身之本,刻入灵魂深处。
在他心中,军令的威严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
即便监军王侁那出兵的命令,如同催命符咒,他也绝不愿违背。
况且王侁还许下,会在陈家谷口接应的诺言。
这让杨将军觉得,遵从军令,既是职责所在,也是为将士们谋得生机的唯一希望。
哪怕前路被死亡的阴影笼罩,他也甘愿背负着这份使命,勇往直前。
只因他绝不想被扣上违抗军令的罪名,玷污了自己的一世英名。”
乾隆微微眯起双眼,眼前似是浮现出杨业身披战甲、坚毅无畏的身影。
永珩听得全神贯注,小脑袋不停地点着,可眼中的疑惑依旧未散。
他紧咬下唇,稍作思忖后,又追问道:“皇阿玛,可杨将军肯定也明白,王侁这人不靠谱。
那他为何不带着杨家将,直接离开呢?
这样一来,既能保住自己和将士们的性命,也不用去送死了呀。”
乾隆轻轻摇了摇头,耐心解释道:“永珩,你有所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