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华夏真相集 > 第十一集 黄巢举兵

第十一集 黄巢举兵(2 / 2)

便在黄巢大败荆门,沿江向东逃窜之际,可煞作怪,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竟吩咐鸣金收兵,回城关门落锁。

部将不解,因问:眼见可得全功,使君因何不追?

刘巨容答:你众人不知。朝廷中宦官当道,向来无信于天下,有功不赏。既然如此,则不如留此巨贼,使朝廷不得不借重我也。

众将闻此,皆都瞠目结舌,无言以对。

淄州刺史曹全晸忠于朝廷,不惜孤军犯险,便要横渡长江,拼力追杀黄巢。

未料便在此时,朝廷诏旨忽至,偏于此时临阵换将,任命泰宁都将段彦谟为招讨使,夺了曹全晸兵权。

段彦谟就任伊始,便奉监军杨复光密令,诛杀宋浩二子于军中,以免其为父报仇。

于是淄州军攻势亦止,黄巢与尚让由此得以喘息,复振军威,转掠江西,连下饶、信、池、宣等十五州三吴之地,由是军势复盛。官军胜而复败,宁不令人瞠目结舌哉!

西元八八零年,唐僖宗广明元年,三月。

淮南节度使高骈派骁将张璘,渡江南下狙击义军。黄巢攻势受挫,引军退守饶州,张璘乘胜进军,黄巢又退守信州。

值春夏之际,岭南大疫,黄巢军兵力损失惨重,死者十之三四,军威不振。

张璘穷追不舍,黄巢眼见不敌,走投无路,乃遣使至唐军营中,佯作投降高骈,又贿赂张璘大量黄金,恳求其手下留情,在高君侯面前多为美言。

张璘虽然是一员善战悍将,但眼见得许多黄金晃眼,亦便自动收了万丈杀气,化作一团笑脸,回营向主将言说:黄巢仰慕君侯高义,欲痛改前非,愿归降朝廷,复为国家干国忠良。将军不如趁此息兵,允准其降为上。

高骈果然听信其言,遂上奏朝廷,声称黄巢军不日当平,不烦诸道兵马,请悉遣归。

宰相卢携又听信高骈,遂以朝廷名义,遣散诸道官兵。

黄巢得知唐兵皆已北渡淮河,立即与高骈绝交,五月又率军北上,乘胜攻占睦州、婺州,设计阵斩其救命恩人张璘于信州。

六月,又相继攻克池州、宣州等地,七月强渡长江北上淮南诸州,兵势甚盛。八月,黄巢军击败淄州刺史曹全晟,渡过淮河,淮北相继告急,各州县望风而降。

高骈慑于义军威势,且羞于前番中其诡计,遂坐守扬州,保存实力。

字幕:高骈,字千里,祖籍渤海蓚县,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

高骈出生于禁军世家,历右神策军都虞候、秦州刺史、安南都护。年少时为人严谨,自幼研习兵书法,却不得其门而入。因在京师之时暗受少师柳公权传授,乃为鬼谷门第四十八代掌门,学得满腹经纶兵法,方才武略豁然贯通。

其又喜好文学,诗文绝佳,常与士人交往,谈论治道之理,且为左右神策军宦官所器重。最初只在右武卫大将军朱叔明属下担任司马,后累官升为神策军都虞候。

高骈自习成鬼谷门兵法韬略之后,凡带兵战无不胜,所向无敌。

究其平生,可谓战功赫赫,不但举朝称赞,亦被后世史家视为唐末良将。

唐懿宗初年,党项族叛乱,高骈率领一万禁军戍守长武城。当时诸将均惧敌不出,未有战功,惟独高骈多次发动奇袭,杀获甚多,懿宗十分赞赏。

吐蕃犯边,懿宗命高骈镇守秦州,任为秦州刺史兼防御使。

高骈设计诱降吐蕃将领尚延心,以及浑末部一万多帐落,先后收复河州、渭州,随后又出兵平定凤林关,连建奇功。

咸通五年七月,经宰相夏侯孜推荐,懿宗任命高骈为安南都护,抵御南诏入侵。

次年,高骈率军破峰州蛮,其后进兵收复交趾,进检校刑部尚书,以都护府为静海军,授为节度使。曾整治安南至广州江道,沟通交广物资运输,且复政绩斐然。

平复南蛮之后,高骈凯旋入朝,被授为右金吾大将军,除天平军节度使。

唐僖宗即位后,加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位宰相。

乾符二年,高骈出任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观察等使,进检校司徒,封燕国公。

在任上虽称刑罚严酷,有滥杀无辜之毁,但因有干才,筑成都府罗城加强防御,又在边境驻扎重兵,迫使南诏修好,使蜀地获得数年安定,亦被川民及朝廷嘉许。

乾符五年,徙任荆南节度使,镇守湘州。

当时王仙芝、黄巢起义军转战江南,朝廷任高骈为镇海军节度使、诸道兵马都统、江淮盐铁转运使。次年又迁淮南节度副大使、盐铁使,镇压起义军,并主管江淮财赋。后进检校太尉、东面都统、京西京北神策军诸道兵马等使,封渤海郡王。

乾符六年之时,黄巢军沿长江南岸西进,高骈为镇海军节度使,因遣将领张璘、梁缵阻击。黄巢方在中原立脚不住,转由浙江南进广州。

至此却不料中了黄巢诈降之计,并在信州阵亡猛将张璘。

高骈此时拥众自守,不复与黄巢叛军拼力死战,一半是哀痛大将张璘之死,一半却也是伤心朝廷变化无常,听信宦官之言擅杀忠臣良将,慑于黄巢威势倒在其次。且又与权宦田令孜有怨,恐一旦兵败失势,必为其谗害,故而拥兵十余万坐守扬州,以保存实力。

只因高骈固守扬州不出,便给黄巢大开方便之门,一路畅通无阻。

于是黄巢越过扬州北上,复在徐州渡过淮河,并向官军将领发出檄文:冲天大将军、百万都统进攻京城,只向皇帝问罪,不干众人之事。尔等宜各守疆界,休要触犯大将军锋芒。若违此令,一并殄灭,莫谓言之不预也!

各镇接到檄文,都想保存实力,不愿为唐朝天子卖命,于是闭门,听任义军北上。

消息传到长安,唐僖宗聚集大臣,各自束手无策,相对流涕不止。广明元年十月,黄巢攻陷申州,入颍州、宋州、徐州、兖州。

十一月十七日,黄巢率军攻下东都洛阳,留守刘允章投降,并率百官迎接。

在洛阳歇兵十余日后,黄巢挥兵西进,攻打陕州、虢州,并发檄文警告潼关守军道:“我于淮南驱高骈如鼠跑穴,尔等休得拒我!

檄文发出,河中节度使李都诈便遣使来至大营进表,表示义军来日,愿献关以降。

十一月二十一日,唐僖宗以田令孜为汝、洛、晋、绛、同、华都统,统帅左、右神策军,并博野等军十万来守潼关。

神策军士皆是长安豪富子弟,平日高车大马,悠然自得,未尝经历战阵。一旦听说出征,只吓得父子抱头相哭,为逃避战事,多以金帛雇商贩与贫民代行。

田令孜虽名为汝、洛诸州都统,但亦只是挂名遥领,只派左军大将张承范、泰宁军节度使齐克让等,率军前往拒战。

神策兵过华州之时,身上只有三日粮,皆不能吃饱,兵无斗志。当日到了潼关,张承范、齐克让当即布置防务,令众军只守潼关,而弃关左禁谷而不顾。

十二月一日,黄巢大军进至潼关,齐克让率军战于关外,义军稍退。

张承范命尽出府库中黄金以飨士兵,众军感激涕零,纷纷请战。黄巢兵急速攻关,王师官兵却无弓箭,只得掷石以守。

只攻守了六日,关上朝廷将士断炊,士气愈加低落。

黄巢一面率义军奋力攻关,一面使尚让、林言率前锋由禁谷迂回到关后,前后夹攻。

官军立时溃退,博野乱军并直奔长安,大肆劫掠平民以充军饷。黄巢一举破关,又乘胜攻克华州,留部将乔钤驻守,自亲率大军直捣长安,兵抵灞上。

十二月五日,朝廷百官刚刚退朝,传闻博野乱兵入城,即各自逃匿,不顾皇帝。

田令孜这位三军大帅亦早便逃回宫中,率神策军忠心护卫皇帝僖宗,狼狈逃往咸阳。

僖宗凄然回顾,见只有福、穆、潭、寿四王与两个妃嫔从行,太监西门匡范统领右军殿后。文武百官及诸王、妃嫔,多不知去向。

唐僖宗只得效仿明皇玄宗,带随从宦官田令孜等,仓皇逃奔四川成都。

田令孜恐僖宗到成都后秋后算帐,见责平叛不利之罪,于是全都归咎于宰相卢携当时不允招安之策,贬卢携为太子宾客。

卢携气之不愤,仰药而死。

十二月五日,黄巢前锋柴存顺利进入长安,遣使报入中军。遂以尚让为平唐大将军,盖洪、费全古为副将军,下令将士向长安进发。

唐金吾大将军张直方率文武官数十人,远至灞上迎接,向黄王冲天大将军投诚献降。

黄巢乘坐金色肩舆,随从将士皆披发束绫,身穿锦袍,手执兵器,簇拥黄巢而行。义军浩浩荡荡,甲骑如流,辎重塞涂,千里络绎不绝。

长安市民夹道观看,尚让一路散发檄文,告谕士民百姓道: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

又命义军将士在街道上每遇到贫民,往往施与财货。

十二月十二日,黄巢进入太清宫。翌日便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并宣布大赦天下。

黄巢称帝,封其妻为皇后,以尚让、赵璋、崔璆、杨希古为四相,孟楷、盖洪等为尚书左、右仆射兼军容使。郑汉璋为御史中丞,费传古为枢密使,李俦、黄谔、尚儒为尚书,王璠为京兆尹,许建、朱实、刘塘为军库使,朱温、张言、彭攒、季逵为诸卫大将军、四面游奕使,方特为谏议大夫,张直方为检校左仆射,马祥为右散骑常侍,皮日休、沈云翔、裴渥为翰林学士,令其甥林言为功臣军使。

齐帝登基,便即下令:凡唐官三品以上者全部停任,四品以下则官复原职。对唐宗室、公卿士族则实行严厉镇压,杀唐宗室在长安者无遗。

宰相豆卢瑑、崔沆及左仆射于琮、右仆射刘邺、太子少师裴谂等藏匿民间,被义军搜出后皆杀之;将作监郑綦、库部郎中郑綦拒不投降,举家自杀。

到灞上引众迎降之左金吾大将军张直方,只因匿公卿于夹壁墙中,事发后亦被诛杀。

黄巢军进入长安后整众而行,不剽财货,军纪严明,闾里晏然。但黄巢即位称帝不久,其部将便各现狰狞面目,纵容士兵杀人满街,黄巢亦不能禁。

黄巢军不但每日于长街杀人,又没收富家财产,号称“淘物”。致使宫室中百官连鞋履亦被抢去,上朝时皆赤脚而行。

义军占了长安,四周还依旧是各路方镇节度使所据,时刻伺机反扑,复夺两京。

而此前起义军长期流动作战,虽然占领过许多州县,皆未留兵防守,往往义军前脚刚走,后脚复又为官军所得,直落得空费气力。

黄巢占领长安之后,亦曾欲图追击僖宗等逃亡残余,并命尚让、林言、王璠等率众五万往攻凤翔。

当时郑畋出任凤翔陇右节度使,乃命部将唐弘夫在龙尾坡设伏,大破尚让军,斩王璠之子,并传檄四方藩镇,合讨黄巢。

此后义军便龟缩于长安城中,再无开疆追敌之举。

郑畋在龙尾坡大败齐军,斩首二万有余,长安大震。捷报传至成都,唐僖宗得知,对众臣盛赞郑畋,并下诏命,任其为检校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充任京西诸道行营都统。

当时关中各镇尚有数万兵马,在长安失陷后无人指挥,群龙无首。

郑畋得掌兵权,便把各镇兵马皆召到凤翔,并与泾原节度使程宗楚、秦州节度使仇公遇、鄜延节度使李孝恭、夏州节度使拓拔思恭等各州诸侯结盟,然后发布讨贼檄文。

各地方镇接到郑畋檄文,先后发兵关中,直指长安。

黄巢闻报惊惧,从此不敢再想西进之事。

僖宗闻报形势一片大好,遂又下诏,命郑畋进位司空、兼门下侍郎、领京城四面行营都统,并获赐御袍犀带。使其统一指挥全国勤王之军,筹划复夺长安。

又擢升凤翔军镇将李昌言为行军司马,率凤翔兵驻于兴元府,防守通往成都要道。

由于战争消耗极大,凤翔府库捉襟见肘,郑畋不得不减少对士卒犒赏,削减军饷。李昌言因此不满,于是发动兵变,率军攻回凤翔府。

郑畋不忍见官军自相残杀,遂将兵权交给李昌言,上表奏称:凤翔为御贼要地,宜须骁将镇守,臣已年迈,愿让贤于大将李昌言,由其接任凤翔节度使,伏惟圣裁。

奏章至于成都,僖宗大惊,亦无可奈何,只得准奏。

李昌言既获节度使重职,遂心满意足,于是派兵礼送郑畋至成都。但怕郑畋报复,此后便时时欲置郑畋于死地。

中和二年,郑畋到达成都,担任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主管军务。同年冬,因得罪田令孜称病辞相,只任检校司徒、太子太保。

观容使杨复光推荐段彦谟为荆南节度使。

僖宗准奏,并授杨复光任京西南面行营都监,统管江淮一带诸州军务。黄巢派大将朱温攻打邓州,杨复光兵败逃到许州,欲投靠忠武军节度使周岌,先使人前往探其态度。

周岌曾是杨复光部下,因农民军攻下长安即降黄巢,便怀二心。既得故主之书,乃于许州城中大设夜宴,委来使回报杨复光,请其火速前来赴宴。

杨复光得报,便只带养子十人,毅然微服进城赴宴。

周岌不意他果真敢来,便亲迎远接,让之首坐。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周岌于座间谈起当初在唐廷军中旧事。

杨复光面带戚然说道: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应知感恩报德,实为第一要务。将军昔从下级军校一跃而为今日公侯,皆拜天子所赐。今为何要舍弃天子,而向贼人称臣耶!

言罢,掩泪泣下。周岌见杨复光说得痛心,亦不由流涕:非是我存心要投降黄巢,实是以我一人之力,无以抗拒贼军,迫于无奈耳。今将明公请来,便为此事,惟命是听。

杨复光见周岌如此说法,当即举酒对天宣誓:若将军果能反正,报效朝廷,复我两京。某必上报天子,不计旧怨,并赐予王公重爵。若有食言,天地不容,火焚雷殛。

于是二人歃血为盟,尽欢而罢。

次日一早,杨复光即派养子杨守亮率十个随从,将黄巢所派监军使者杀死于馆驿,以绝周岌之念。自此之后,许州便复为唐室朝廷所有。

杨复光得了许州,便上书皇帝,请朝廷发兵复夺长安。

僖宗览奏,便与田令孜、郑畋、郑绍业等众臣商量:卿等以为,使哪一路节度使充任总督先锋,攻打头阵,能剿黄巢?

郑绍业奏道:若要恢复两京,自非沙陀精骑不可。安史之乱时,仆固怀恩曾借回纥精兵八千,立下盖世大功;先帝破庞勋时,李国昌亦率沙陀精兵,立下不世功勋。

僖宗:沙陀兵委实善战。奈何李国昌恃功横恣,屡欲谋反。去岁之时,孤曾令昭义节度李钧等合击李国昌于蔚州,使其父子北奔鞑靼。既已结怨,此时再借其兵,得无宜乎?

郑绍业:臣知胡人之性,犹如养犬。得意时反噬其主,失意时俯首贴耳,无有不从。若以利诱之,无可不可。

僖宗闻罢,遣使传诏,再次起用李国昌。十数日后,使者返回成都,奏说李国昌奉诏大喜,今已自鞑靼还至沙陀本部,召集兵马。(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