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准备怎么做?”
孙学州作为吏部尚书,掌管的就是官员吏治,此时主动开口询问,语气却明显带着隐忧之意。
杨一笑岂能不知道自己老师的忧虑是因为什么?
于是他脸上微微一笑,冲着老师递过去一个暗示的眼神,道:“孙尚书,莫忘了,有些机密不适合在朝堂议论,要不等今日散朝之后咱们君臣私下再议?”
孙学州虽然才干不足,反应倒是相当机敏,立马点头道:“臣明白了,陛下对此必然已经成竹在胸,那么就如陛下所言,等散朝之后私下再议。”
说完之后,退回朝班,竟然开始闭目养神,显然是不准备再掺和接下来的朝政。
至此,关于吏部的旨意已经下达。
然而满朝官员的心里都明白,陛下对吏部肯定还有一番安排。
之所以不在旨意中提及,而是要私底下和孙尚书,自然是因为涉及绝密的缘故,恰恰这些绝密才是最核心的布局。
官员们都是聪明人,知道自己的级别不够高,因此虽然心里有所猜测,但却没有哪个官员会犯蠢。
聪明人要学会装聋作哑!
不该问的不问,不该听的不听!
此时官员们心里已经有谱,都明白今天朝会只不过是陛下向各部发布一些明面上的旨意而已,如果涉及核心任务,肯定要私底下喊重臣进宫……
那时候陛下和重臣商量的才是真正国策。
所谓大事开小会,小事开大会,历朝历代的官员早就习以为常,因此并不觉得自己被疏离于外。
想要参与核心也行,多立功绩往上爬啊!
只要努力办差,不断升迁官职,总有一天也能成为大唐朝堂的大佬,那时候就有资格被陛下喊进宫中商讨绝密
……
却说今日朝会开到现在,杨一笑已经连续下达了六道旨意。
而这六道旨意环环相扣,几乎已经涵盖了赈灾政务的所有,比如第一道旨意给了中书省,第二道给了门下省,这两省主要负责掌握全盘,督促朝堂六部官员尽心用命。
第三道给了京兆府,历来京师的稳固最重要,因此,由王乐相肩负重任。
然后是第四道,给了户部李颖达,不但是让户部负责赈灾物资的统筹发放,而且杨一笑还给李氏门阀压上了一副重担,从今往后,李氏要负责向全天下买粮。
第五道旨意给了工部,算是今天任务最重的一部。
工部的匠作间不但在此次赈灾之中要日夜拼命生产,而且整个工部还要肩负着以工代赈的重任,最主要一点则是杨一笑趁机达成一项意图,从此以后道门将会全员出山和大唐利益深度捆绑。
最后是第六道旨意,给了由帝师孙学州坐镇的吏部。
这一道旨意最简单,只需要吏部按部就班的考核官员便可,然而杨一笑已经表态,散朝之后还有机密和孙学州商量。
至此,六道圣旨!
然而整个大唐朝廷不止这几个部门……
比如尚未被点名的还有礼部刑部和兵部!
首先是兵部,此时兵部尚书顾老大领兵在外,虽然针对南云的战争已经结束,但是顾老大仍在南云那边没有班师回朝。
然后是礼部,礼部的尚书是刘伯瘟。
由于大唐跟南云议和的缘故,老刘随同皇长子杨辰一出使,虽然议和已经达成,但是使团尚在归途。
刘伯瘟之所以没有跟着杨一笑加急归来,主要是为了沿途一路趁机教导小虎头,古人崇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因此行路之中的教学历来很受重视。
此外还有最关键的一个原因……
老刘不但是礼部尚书,而且是天子卫的首座。
如今大唐天子卫已经遍布天下,化装成各种走卒贩夫堪称是无孔不入,这些人的身份只有老刘最清楚,因此能用最快的速度进行调动。
而在使团归程的这一路上,小虎头肯定要深入民间学习……
体察民心不适合配备大军保护,甚至护卫多了都有些不太合适,因此,散布暗中的天子卫最适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