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塾城中,司马允之和司马休之两兄弟正在调兵遣将,准备迎敌。
在一个月前马家集大胜之后,司马允之两兄弟意气风发名声大噪。在京城炫耀了几日回到姑塾时,王绪私下里找到两人,告诫他们万万不要掉以轻心。因为姑塾一旦丢了,敌军便会长驱直入,兵临建康城下。
司马允之嘴上答应,心中却不以为然。自己明明取得了辉煌的大胜,所有人都赞不绝口,但听说这个王绪在王爷面前说自己的坏话,说此次作战能胜利,完全是侥幸。
司马允之认为,这完全是王绪嫉妒自己的功劳,故意找茬。这个王绪靠着钻营依附王爷上位,自以为是个人物了。他算什么?太原王氏的旁支而已。就算他是太原王氏出身,也跟皇族宗室身份的自己不能相比。如今大晋那个大族不俯首帖耳,什么琅琊王氏陈郡谢氏这些人,死走逃散,剩下的都得趴着,这些家伙还以为像以前那样,可以指手画脚么?
那王绪算什么东西?他自己又有什么功劳?这几年来,王爷对他倚重,他又给王爷带来什么?还不是一场接一场的失败?狗一般的人,也配来对自己指手画脚。
司马允之在司马道子面前夸下海口,姑塾一定会固若金汤,荆州兵马来多少死多少。他许诺说,自己回以更大的胜利来回报相王的信任。
司马道子很高兴,甚至赏了两名自己府中的姬妾给二人,以鼓励两人再接再励。
司马允之司马休之兄弟回到姑塾之后,倒也没闲着。两人对城防进行了加固改造,忙的不亦乐乎。不过令人费解的是,司马允之认为姑塾的城防太过复杂,城中三道城墙实在是太繁琐,兵马进出甚为不便。这些城墙将城池隔断之后,兵马调运必须从几道城门进出,大大影响出兵的效率。所以在经过一番头脑风暴之后,司马允之和司马休之决定,拆除中间一道城墙,将砖木用于加固外侧城墙。
司马允之认为,外侧城墙上的工事不够多,特别是角楼箭塔不够完善,应该在城头多修建一些箭塔和工事以加强防守。
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对司马允之说:姑塾城乃当年桓温长期屯兵之所,经营多年。城中的格局和防御设施都是桓温所设计,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所以,轻易不要改动。
结果,提出意见的人被司马允之大骂了一顿。司马允之训斥道:“桓温这老贼有什么本事?这老贼一生打过胜仗么?却自吹自擂什么?他若真有本事,也不至于三次北伐全部铩羽而归了。这姑塾被他搞得跟乌龟壳似的,可见桓温只是个胆小的缩头乌龟罢了。再者,桓温老贼是逆贼桓玄之父,你们如此推崇他,是何居心?心向敌人么?”
被骂的人只得自认倒霉,再也不敢有什么意见了。有人本想提出,现有外城墙防御体系已经够完善了,不宜再增加箭塔敌楼这些东西,因为这会破坏原来的防御体系。比如一段城墙上的设施太多,便会占用人员和守城物资的空间,令守城兵马无法腾挪。毕竟城墙上的空间有限。况城墙本就是高点,修建太多的箭塔敌楼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而且时间紧迫,大量的改造城墙设施反而不是什么好主意。
但这些意见也都被吞到了肚子里,不敢再多嘴了。
司马允之和司马休之两人倒是兴致勃勃,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想象行事,在过去的二十余日里驱赶兵士和百姓拆毁了中间城墙,在外围城墙上一口气建造了三十多座箭塔和四座敌楼。外表看上去,姑塾城似乎防御体系更加的坚固了。
今日,在得知荆州大军抵达城下开始扎营的时候,司马允之的脑瓜子又开始转动了。
午后时分,他和司马休之商议御敌之事。
“四弟,燕子矶的水战已经开始了,城下也来了敌军兵马,正在扎营。水战我们帮不上忙,但是我觉得,我们在陆地上要有所作为,不能等着他们进攻。所以我想……”
司马休之眼睛发亮,抢着道:“三哥莫非想要主动出击,乘其立足未稳,出城袭营?”
司马允之笑道:“四弟真是聪明,这正是我想要说的。你觉得如何?”
司马休之道:“英雄所见略同,三哥,我也是这么想的。之前马家集之战,已表明荆州军不过尔尔,不堪一击。此番我们若是能主动出击,定能再次建功。敌军定以为我们只会坚守城池,不会出战,我们索性来个反其道而行之。他们定然猝不及防。”
司马允之呵呵笑道:“我正是这个意思。哈哈哈,四弟,我二人真是不世出的领军奇才啊,这等计策,怕是古来名将名帅也想不出来吧。若此番建功,看还有谁说嘴,说我兄弟只是侥幸运气好胜了一场。”
司马休之点头道:“对,用事实打他们的脸,让他们闭嘴。”
两兄弟三言两语之间,便定下了突袭敌营的计划,简单的好像放了个屁。
……
黄昏时分,燕子矶的战斗还在继续。
在占领了侧翼两处小岛,站稳脚跟之后。攻岛兵马对中心燕脊岛展开了进攻。这一次的进攻并不顺利,因为中心岛屿上有千余人防守。且在事前得到预警的情况下,守岛兵马早早的做好了准备。
进攻开始之后,守岛兵马发起了猛烈的打击。攻岛兵士乘坐小船的突进受到了极大挫折,折损三百多名士兵后,千余荆州军攻上了燕脊岛。双方在岛上展开了肉搏作战,互有伤亡,谁也奈何不了谁。僵持到了黄昏时分,朝廷水军派数十艘小船载了七百多名兵士前来增援,攻岛水军被迫撤回小岛之上。
桓谦得知消息,神情凝重。他明白,蛙跳战术似乎并不奏效。三千攻岛兵马损失了六百多人,分据侧翼岛屿,反呈尴尬之局。对方守军顽强,并有下游援军增援,想要凭借这些兵马攻占中心岛屿的计划也已经失败。
今晚,敌军必会反击。侧翼小岛上的兵马恐怕要遭遇敌人的反攻,很可能守不住两座小岛。
眼前的大岛上的守军也很强硬,午后两个多时辰,荆州水军派出了二十多艘楼船搁浅在周边水域,用床子弩压制打击他们,但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对方依旧强硬的坚持着,尽管岛上的防御工事和床弩被摧毁的七七八八了,对方也依旧坚守岛屿。事情似乎陷入了僵局之中。
就在不久前,桓嗣命人前来告知桓谦,他需要桓谦的水军迅速攻下燕子矶。因为攻城作战就要打响,陆上兵马已经就位。想要尽快的攻下京城,最佳的攻城方案便是占领燕子矶之后,夺取位于姑塾东北方向的采石矶码头,封锁住姑塾城水上物资通道。
而且,采石矶码头所在的位置,是姑塾城东北方向的翠螺山的位置。这里也是姑塾城防御最为薄弱之处。要破城而不付出巨大的伤亡,则必须从采石矶所在的翠螺山方向发起进攻,更容易得手。
桓谦当然明白桓嗣在说什么。他也曾在姑塾呆过很长时间,跟随父亲桓冲驻守于此。他知道姑塾的格局,最薄弱之处便是东北角的翠螺山燕子矶方向。
翠螺山地势较高,也较为险峻之故,姑塾城建造之初的格局便是依靠翠螺山作为靠山,向东南方向展开城池。而东北角方向保留了通向翠螺山的通道,作为一处退守的至高点的存在,在关键时候作为据点,可以当做一处退路。
当年桓温镇守姑塾之时,翠螺山上设有大量的驻军和军事设施,储存了军粮清水,便是作为最后的据点之用。后来多年时间姑塾并未遭遇危险,翠螺山上草木茂盛,山势秀丽,反而成了一处景致。桓温命人在翠螺山上修亭建阁,建了道观寺庙,常常来山上眺望江景,游玩宴饮。名士之流也效仿之。久而久之,驻军也撤了,工事也荒废了,只在城池东北角的山下重新修建了城墙,弥补城墙空缺。
但这处城墙,修得随意的很,高度不高,防御设施也不完备。城外便是山坡,也没什么作战的空间。
当年桓嗣桓谦两兄弟陪着桓冲游玩翠螺山的时候,便都认为,这里是姑塾城最为薄弱的地方。只需占领燕子矶之后,兵马从采石矶码头登上翠螺山,之后顺着山势而下,可出其不意轻松攻破东北角的这段城墙。
所以,桓嗣命人来说这件事的时候,桓谦完全理解兄长的想法。他也知道,桓嗣重新掌军之后,需要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来证明自己,而自己理当为他创造条件。
但问题是,燕子矶一时难以攻克,这便是个大问题。
不过桓谦并非没有预案,作为一个优秀的指挥官,他怎么可能不考虑遇到的困难。其实,在夺取侧翼两座小岛之后,最重要的一步桓谦迟迟没有实施,那便是往岛上增兵的行动。
侧翼小岛被攻克,正面对大岛的压制和破坏的行动便是为了牵制大岛的守军。利用这个时间点,桓谦完全可以派快船增兵侧翼两座小岛。但桓谦没有这么做。手下将领提醒过他,桓谦告诉他们不必着急,他想要再观望观望。毕竟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增兵,不是个好主意,这会让对方洞悉攻击中心燕脊岛的计划。
现在,侧翼小岛上的兵马进攻受阻,也确定了对方有水军从下游增援而来。对方各处岛屿上防守兵力已然激增。桓谦几乎可以断定,今晚,对方有极大的可能发起反击,夺回小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