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格妮丝,这个就别推辞了,我就是要给你。我不允许外面的人小瞧了你!”
艾格隆的话慷锵有力,也直白地展示了自己绝不容许别人欺负艾格妮丝的决心。
而艾格妮丝对此自然也满心感动,忍不住抬起头来,奖励性地亲吻了一下他的脸颊。
“陛下,那我谢谢您。您给我,给我一家人的东西已经足够多了,多到足以让所有人艳羡,没有人会小瞧我的……我很满意,您也不必为了证明对我的爱而再继续多给我什么了,真的,已经够了。”
因为两个人现在还是衣不蔽体地躺在床上,所以这一番耳畔厮磨,势必又重新勾起了昨晚刚刚消去的欲火,于是他们又紧紧地搂抱在了一起,好生缠绵了一番,然后才恋恋不舍地一起走下了床。
而这时候,已经是午餐时分了。
眼看着陛下牵着女儿,从曾经的“待嫁闺女”的卧室里走出来,公爵夫妇一如往常,满脸堆笑地迎接了他们。
艾格隆来到他们家做客,自然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而且每次都会留宿在艾格妮丝原本的闺房当中,夫妇两个不仅丝毫不以为耻,反倒是暗地里享受这样的“光荣”,以陛下的半个岳父岳母自居。
他们当然没有胆子把自家和卡尔亲王相提并论,可是亲王一家人不都是在奥地利吗?在巴黎这儿,当然还是自家更沾光一些。
夫妇两个人殷勤地对艾格隆和女儿打着招呼,然后带着他们一起来到了餐厅。
而这时候,艾格隆和艾格妮丝的孩子,莱希施泰特公爵约瑟夫,已经坐在了特制的椅子上,静静地看着父母亲的到来。
还不到一岁的小公爵,长相相当可爱,融合了父母亲的优点,而且看上去他的那种性格安静沉稳的人,平常很少哭闹。
不过,看到妈妈之后,他还是本能地咧嘴笑了起来,伸手想要让妈妈抱。
艾格隆已经有了好几个孩子,本来根本不在乎多一个少一个私生子,但正所谓“爱屋及乌”,他喜欢艾格妮丝,所以对这个儿子也另眼看待。
即使这个儿子因为私生子的缘故永远不可能得到皇室身份,但是除此之外的一切他都可以得到。
他主动抢在艾格妮丝的前面,一把把自己儿子从座位上抱了起来,搂在了自己的怀中。
“这小子又变重了。”接着,他惬意地说。
“小约瑟夫身体日渐茁壮,长大以后一定可以和陛下一样俊呢。”夫人立刻讨好地附和了陛下的话。
“那是当然。”艾格隆哈哈一笑,“我和艾格妮丝的孩子,怎么可能长得不好!”
他笑声一出,全家人也够跟着笑了。
不管对艾格隆有什么意见,艾格妮丝对儿子那是真的视若珍宝,这不仅仅是她的血脉延续,很明显也是她接下来整个人生的依傍和慰藉。
不过,在表面上,她还是做出一副严母的样子,认真严肃地盯着自己儿子。
“光是好看可不行,百无一用的埃德加难道长得不够好吗?最后却把姐姐坑害成了什么样?以后我一定要好好教导他,不能把他给宠坏了。他应该和父亲一样文武双全,以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这样才配得上父皇赐予他的礼遇,也配得上他从小拥有的一切。”
如果是旁人说这种话,很有可能只是场面上的套话,但是艾格妮丝的神情却表示,她是完全认真的。
她以后也确实会这么做,在艾格隆的所有子孙当中,艾格妮丝最为严格刻板地教导儿子,让这一支子孙成为了帝国不可或缺的精英家庭,人才辈出,当然这也是后话了。
对于艾格妮丝的决心,所有人都不感到奇怪,因为大家都知道她就是这样的人。相反,餐厅的气氛却陡然变得尴尬和凝重了起来。
因为艾格妮丝提到了埃德加,而这个人,在这个家庭里,实际上是一种禁忌。
当初爱丽丝为了嫁给埃德加,和父母闹得很不愉快,几乎就此决裂,本来就已经让公爵夫妇恨透这个“女婿”了;结果最后这桩婚姻还这么惨淡收场,那更是让他们心里怒火万丈。
“那个混蛋,我早就说过他不是个好东西了。”公爵愤愤不平地拿起餐刀,往面前的牛排里面狠狠一捅,仿佛是在刺入女婿的心脏一样,“他把我们家搞得家宅不宁四分五裂,结果自己却一走了之了……哼,他走得好,最好死在外面,永远别回来!”
听到父亲的怒骂,艾格妮丝也意识到了自己说错了话,心里有点后悔。
她像是求助一样,轻轻瞟了艾格隆一眼,无声地请他出来救场。
相比于公爵一家对埃德加的切齿痛恨,艾格隆对埃德加却心态极为平和,甚至还有点好感。
1,他们之间有着浪荡子天然的“惺惺相惜”,本质上他们都是彻头彻尾自我中心的人,同时又是品味极高的“艺术家”。
2,更重要的是,在他出手巧取豪夺艾格妮丝的过程当中,埃德加出了不少力;甚至他和爱丽丝之间的决裂,也给了艾格隆趁虚而入的机会。
既然都得到了这么多的好处,艾格隆又怎么可能讨厌埃德加?
当然,在这一家人面前,艾格隆还是装出了一副义愤填膺的样子,“埃德加确实不是东西,只不过念在他父亲实在为国有功的份上,我对他还是宽大处理了,以后如果他胆敢再闹事的话,那就绝不会是这么一点处罚了,我一定会叫他万死莫赎!”
看到艾格隆如此决绝的表态,艾格妮丝和夫人都连连点头附和。
而公爵却给了艾格隆一个会意的眼神。
他久居官场,当然知道利害关系。
如今,特雷维尔侯爵班师回朝,加官进爵,正是最春风得意的时候,陛下对他显然也会更加倚重。
在这种情况下,陛下怎么可能还会对特雷维尔家重拳出击?
在这种情势下,反而自己还有必要缓和与那位“亲家”的关系。
亲人是注定做不成了,但至少不能做仇人。